黄竹三:独辟蹊径的戏曲考古人
在山西中南部深厚的黄土地上,劳作之余的乡民们至今习惯在那些古老的戏台上欢娱和吟唱。而在这片黄土地下,他们的先人喜欢用戏曲角色砖雕作为陪葬品,以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欣赏他们珍爱的戏曲。
上世纪80年代,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始人、首任所长黄竹三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几乎走遍了这片沃土,对地上戏台、戏曲碑刻,地下戏曲砖雕、墓葬壁画等进行详细考察。随着他们“足迹”的坚定与延伸,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也逐渐在学术界为人所知,并颇有声誉。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个以戏曲文物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
所谓戏曲文物是指与戏曲相关的有价值的历史遗存,依靠残缺的戏曲文献而书写出来的“戏曲史”与戏曲曾经辉煌的真实历史有着巨大的差距,所幸的是戏曲文物的遗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此种遗憾。戏曲文物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始有发展,但都是个人行为,学术成果也以单篇论文为主。创立有建制的独立研究所、组建学术团队,进行大规模专业研究,是从黄竹三开始的,他使戏曲文物研究逐渐引人注目,几成显学。
这中间充满艰辛。黄竹三最初到晋南调查时,听到新绛县吴岭庄元墓发现戏曲砖雕的消息,便赶到现场,深入墓穴考察,匍匐于墓道中,不时摸到残存的骷髅与毛发,不过他不为所惧,坚持拍照、记录、描绘——待他灰头土脸地从墓室爬出来,村民们还以为来了盗墓贼。另一次,他到平顺县东河圣母庙考察,归途无车,便与同事冒雨徒步两天,一路山道崎岖,艰苦之状难以言说;中途一晚,借宿山村,其被衾之黑臭,跳蚤之猖狂,非今人所能想象。不过多年来,他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戏曲文物的考察,建立在考察基础上所提出的如“中国戏曲的发源地在农村”以及“泛戏剧形态”等重要学术观点,则独成一家,嘉惠学林。
时光荏苒,转眼间黄竹三已逾古稀之年。几年前,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在佛教圣地、清凉之境五台山,举行了“祝贺黄竹三教授七十初度暨戏曲研究新思路漫谈会”,来自大陆与台湾二十几位学者及数十名黄门弟子欢聚一堂。来自台湾大学的著名戏曲学专家曾永义教授,即兴赋诗一首:“竹三教授古来稀,桃李春风捷足驰。文物开成为剧学,深思妙谛创新知……” 可以说,小诗代表了业内许多同行对这位学者的尊崇之情。
黄竹三是广东人,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戏曲研究专家王季思先生。20世纪60年代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山西,开始了他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的大半生。2008年50年校庆之时,许多中文系、戏研所毕业的校友重回母校,特别提出看望黄竹三老师,回想当年黄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风采。正如中山大学学者黄天骥所言:“竹三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老实说,生长在珠江岸边上的人,习惯于桑基鱼塘,四季如春,反不容易适应三晋的山峦豪俊,雁阵凌霜。而竹三,却在汾河之湾,落地生根,左牵娇儿黄海,右擎幼女黄河,篱边舐犊,灯前伴读,直把他乡认作故乡了。这种精神被传为佳话,也让留在南方工作的校友们感动不已。”
如今,黄竹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然为培育新人、传承文明,为海峡两岸戏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奔走:2008年3月,他应日本早稻田大学戏剧博物馆邀请,前往讲学一旬;2009年4月,应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邀请,前去讲授中国戏曲史一个月。诚如黄先生自己所言:“我还得继续学习,与时俱进,千万不要被时代所淘汰。”
新闻热点
-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戏09-05
- 眉户小戏《张连接母》 - 眉户11-09
- 《金鸡报春——2017春节戏曲晚02-03
- 《龙凤呈祥——2017新年戏曲演01-04
- 太康道情主要演员介绍11-02
-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09-18
- 2016年春节戏曲晚会--金猴闹春02-09
- 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大会》07-20
- 第四届中国豫剧节8月开幕 豫京03-28
- 《叮咯咙咚呛》第二季震撼开09-24
推荐关注
- 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经典07-27
- 河南越调来津会知音(图)08-19
-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11-20
- 青春版汉剧《红色娘子军》开10-17
- 三台新剧目展现“东方之韵”09-20
- 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伏生》01-20
- 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 20家院05-05
- 二人转小品 伴唱 - 二人转剧本11-18
- 黄梅戏首秀新西兰多元文化艺11-20
- 低价演出创意集市 首届四川艺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