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地方曲种介绍之罗山皮影

皮影是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说的是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也是皮影戏。

罗山皮影始于明代,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少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成为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罗山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贴近群众。

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方纯华说,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

皮影的戏班不大,只有五六个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不像大剧团那么繁琐,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一般每只箱子里都有三四百个不同的影人头和百八十个影人身,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宇、龙车凤辇、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分管文化工作多年,对罗山皮影深有了解。他说,皮影作为一种颇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皮影戏班子多是农民,他们农闲时外出演出,农忙时不误回家种田,十分方便。“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形容的就是皮影独特的特点。

尽管那时候的我看不懂皮影戏,但影幕前那上下翻飞的小人,艺人们抑扬顿挫的唱腔,以及长辈们随着唱词的喜与哀,都在我的脑海中定格。

罗山皮影的气、色、神、韵

关于皮影,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西汉武帝的时候,他的爱妃李夫人病故,很长一段时间,西汉武帝都沉浸在巨大的打击之中,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百官看着心痛,却无能相帮。这时.方士李少翁便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将李夫人的样子刻于皮革之上.隔着帷帐操作。这时,西汉武帝便看见了李夫人的倩影,只见那李夫人时坐时行,面貌亲切,李少翁的方术果然奏效。让西汉武帝得以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而皮影便是由此演绎而来,直至今天。

今天,当我们从这样一段与情感有关的皮影传说走近罗山皮影,一样能够感觉到它的艺术魅力。

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介绍,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为代表的罗山皮影戏。

本文《地方曲种介绍之罗山皮影》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zixun/4579.html

上一篇:地方曲种介绍之西河戏 下一篇:戏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丑角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