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地方曲种介绍之西河戏

西河戏流行于星子、德安、九江县市一带。其主要声腔为皮黄,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

清乾隆年间,赣江下游的南昌地区,以及赣江主支流"西河"流域的永修、德安、九江、星子等县,是弋阳腔、宜黄腔、青阳腔和湖北汉剧频繁活动的地区。清嘉庆年间,诸腔合流,首先在南昌形成一种乱弹班,影响甚广。清道光年间,著名艺人汤大乐(今德安县高塘人,1801年生),先后在南昌的乱弹班和汉口的汉剧班唱戏,后载誉归乡,与其兄汤大荣一起,在老家汤家坂组织汤家戏班,排演黄皮戏。汤大乐与星子诸多汤姓同族共谱,汤于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1850-1862)来星子教戏,广收艺徒,建立了星子第一个弹腔戏班,演出剧目30余出。1874年,星子艺人周自秀出任班头,戏班定名为"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简称"义和班"。周自秀,星子县苏家挡人,生于1844年,"自幼聪明异常,后习伶人之业,故对于古往今来之历史,莫不知其大略,悲欣欢乐之态,尽皆形人"(摘自周自秀墓志)。其子周招生"素称良善于优伶"(摘自周招生墓志)。其孙周杨鑫、杨银、杨锭,"均能继续先人之业"(摘自周自秀墓志),后皆为西河戏名艺人和义和班骨干成员。同班人还有郭德英、刘忠化、黄以政等星子著名艺人。当时义和班所演剧目的《打龙蓬》、《清官册》、《过昭关》、《三关调将》、《白虎关》、《二进宫》等50余出大本,30余出小本。唱腔以二黄、西皮为主,演出多沿高腔旧习,如:"破台"、"放五昌"、"报台"、"登二场"等。角色分为十大行,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戏班除在星子本地演出外,常往来于永修、德安、九江、都昌等地(旧时多属南康府、府治星子县城)。

1888年,星子艺人刘郭原(星子蓼南人,1856年生),从"瑞祝班"归来加入义和班,并继周自秀出任班头。1889年,星子艺人汤再树(星子温泉人,1864年生),从湖北"汉班"回来加入义和班。1919年,星子艺人万正榜(星子蓼花人,1891年生)自景德镇"串堂班"回来入班。这些老人"虽英年家寒,在外饮午",然"天资敏捷,才智过人,能演古,能排剧"(摘自汤再树墓志)。他们从外地带来新的剧目,改造了一批老唱腔,如将西皮顶板(板头起唱)改为器板(即第三眼起唱),大大丰富了西河戏的艺术。星子其他职业艺人英才辈出,群芳济济,义和班迅速扩大。1910年,义和班出于繁忙演出的需要,分为南北两班。北班由汤再树领班,南班由周招生领班,基地分别设于温泉和苏家挡。义和班自 1910年分班,1924年合班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共27年,是义和班鼎盛时期。班里有众多优秀艺人,先后有11名艺人获奖挂牌14次。当地有故事传说,誉称周招生、万正榜、汤再树、刘敦厚、梅传信为"夜皇帝"、"夜沙帽"、"夜官"、"戏柜"、"全国三个半乖人"中的"半个"。义和班除在本县参加各种庙会、祠堂、擂台演出外,不断往来于德安、永修、九江、都昌等地巡回演出。长年"南征北战"、"东奔西驰"而"在外饮午"。所演之处,"人皆津津乐道以为快"(分别摘自汤大荣、刘敦厚、周自秀墓志)。

义和班发达之时,民间业余演出也方兴未艾。各地除增修大量戏台外,村村供奉乐王菩萨,每年8月 28日做乐王会,祭祀戏神。每逢年节,村村聘请戏师,教戏排剧。是时,鸣炮开台,锣鼓管弦,通宵达旦,数日不绝。这些"徒弟戏"也大多遵循义和班习规,如立乐王位、丑角开脸、艺人破台,第一出报台,第二出登场,末晚演"福戏"圆台等等。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鄱阳湖域处于战争状态,危及沿湖一带城镇。西河戏活动,也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星子以华林为中心的庐山南麓各乡,业余演出仍很兴盛,义和班也多在这一带活动,华林有名艺人20余名,占当时全部艺人五分之二。1938年日军入境,星子县政府迁往都昌,湖面封锁,星子沿湖多筑日军炮台,西河戏活动迅速失败,义和班进入困难时期。虽偶有演出,也是入不敷出,艺人多转而操演皮影戏,聊以糊口。1942年,日伪县长令义和班在蓼花汉岭演端午节戏,许多艺人不从而逃往外地。其余艺人流离颠沛,朝不保夕,竟有艺人抱病转操皮影戏而终殁他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县政府从都昌迁回星子。8月,义和班在县城旧府堂门前戏台上演西河戏3天,以示庆祝。上演节目有《大审玉堂春》等戏。以后西河戏活动得以逐渐恢复。但旧政府不求图治,却忙于征兵、勘乱、竞选,甚至忙于禁戏。其理由是"近来各乡间游手好闲者,恒多演戏集赌,小则倾家荡产,大则流于匪盗,影响社会,良非浅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有赌情,则拆除戏台、扣压戏师。"倘有循私包庇者,撤职查办"。"如有反抗各等情况",立即镇压(摘自旧政府告示)。1949年,解放军入境,旧政府卷席而逃。1950年,义和班解散。

建国后,义和班难以恢复,但农村业余演出却蓬勃兴起,艺人多以教戏为业。县文化部门非常重视西河戏对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作用,举行各类西河戏调演、汇演和学习班,西河戏迅速恢复和发展。逢年过节,村村场场演唱西河戏,自娱娱人,已成乡俗。现时农村各类喜事加上大学、参军、迁新居、婚嫁日甚至农业承包、企业开张等,人们都愿意花不多的钱,请个业余剧团演唱西河戏招待宾客,以示庆贺。

近几十年来,星子戏最有影响的老艺人,当推黄纪进。黄纪进字新民,生于光绪甲午年(1897 年),卒于1990年,星子县横塘乡东边黄村人。幼时读私塾八年,好习诗文,家庭颇富,承父业经商,在老家开有小店,后以演戏教戏为业。黄于24岁拜西河戏艺人周昭生为师学习西河戏,发蒙戏为"过昭关"。历三年刻苦学习,初通技艺,正式加入义和班。主演行当为文正生,兼演文净、大丑等行当,有时兼吹笛。身材高大,脸堂宽阔,膛音宏亮,很快成为班里的主要正生,堪称台柱,并随戏赴各地巡回演出。1930年,黄被推为班主,其技艺日益精通。1935年抗战前夕,戏班在县城演出《梅龙镇》,黄饰演正生--"正德皇帝",旧政府授于银质奖牌一块,牌上有"声色俱佳"四字。抗战开始,戏班解散,黄继续经商。一年后,星子县已被日军占领,县政府退至鄱阳湖对面都昌县。正值都昌文词班和星子西河戏部分艺人同时在阎王庙戏台演出,每日轮流上演。当时文词班在都昌名声很大,观众甚多,而西河戏班演出时则门可罗雀。星子县张县长令人回县请黄赶赴都昌。黄见班子所演剧目皆为宋德宏艺人主演的武戏,便立即改演文戏,当天白天公演《辕门斩子》和《纪信替死》,黄饰主角杨廷昭和纪信,观众果然叫好。晚上便上演《四郎探母》,戏票抢购一空。接着,第二天晚上演《天水关》黄饰孔明,第三天晚上演《宋江杀惜》黄饰宋江,观众满座,文词班被迫停演。张县长大喜,赠黄景德镇瓷器一套。

建国后,黄多次参加县、地区级调演。1980年10月,获江西省文化局奖励,奖状曰:"黄纪进同志积极从事西河戏的抢救、继承和革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特发此奖,以资鼓励。"黄在一生演出中,非常注意剧本文句的优劣,遇有不当之处,他均认真修改,并整理改编了传统戏剧《徐策跑城》、《二堂舍子》、《满堂福》等。黄一生共授徒5人,皆成优秀艺人。由该5人下传的艺人则不下70人,黄纪进当为西河戏德高望重的艺人。

本文《地方曲种介绍之西河戏》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zixun/4575.html

上一篇:地方曲种介绍之四股弦 下一篇:地方曲种介绍之罗山皮影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