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大型方言话剧《宣和画院》观后

展示文化底蕴 弘扬开封精神

——大型方言话剧《宣和画院》观后

李树友

由河南话剧院根据开封作家王少华同名小说改编演出的大型方言话剧《宣和画院》,真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最近几年,开封文学艺术界一直呼唤文艺作品要写出开封味儿,但鲜见像话剧《宣和画院》这么地道的开封味儿的艺术作品。事儿是开封的事,人是开封的人,景是开封的景,文化是开放的文化,书法是开封的书法,话是地地道道的开封话,尤其是小说作者、编剧、导演、演员,不是长期生活在开封,就是从开封走出去有着深厚的开封情结。天时地利人和,这么几种因素合在一起,开封观众怎能不对这出话剧情有独钟、拍案叫好。

从现场观众的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热烈气氛中,可以看出开封的观众非常懂戏,不仅喜欢豫剧、京剧,只要玩艺好,像话剧这种阳春白雪的戏照样能接受。由此看来,文学艺术的根在民众,文学艺术创作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生活。

看过话剧《宣和画院》,我又找来1998年第1期《东京文学》,重新读了一遍王少华的小说《宣和画院》,感觉时间虽然过去10年,但小说的开封味儿还是那么浓烈,那么有个性的书法家在开封仍然大有人在,展示开封的文化底蕴,弘扬开封的文化精神这一主题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逢其时。怪不得导演兼编剧李利宏慧眼识珠,10年来一直不放手,8易其稿,带着一班演员长期冒着高温酷暑深入生活,重新学习开封话,学习开封人的做派,领悟开封人的生活智慧,挖掘开封文化的底蕴,洞悉开封文化的真谛,非要把它搬上舞台不可。话剧《宣和画院》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情节更加浓缩,场景更加集中,人物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书法在开封人的眼里,在开封人的生活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人文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存在,才吸引了老老少少都来练书法,才使开封成为全国首批“中国书法名城”。这是任何一个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在编导眼里最能代表开封文化的载体就是书法。所以,编导将该剧定位于全国第一部以书法艺术为题材用开封方言演出的话剧。题材的优势与演出形式的创新,赢得观众的青睐。观众看到的是一台真实反映中国书法名城开封书法艺人生活,全面展示开封书法文化魅力的舞台艺术作品。

该剧在浓浓的市井生活、淳淳的开封方言中,讲述了两位极富人格魅力的老书法家在一起小小的“假字风波”中的内心世界、操守禀性和几十年友谊所经受的惊涛骇浪,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开封人的日常生活,诠释了书法文化的奥妙和精髓,向观众展示出一幅古都汴梁的现代风情长卷,反映了中国文化和文化人面临世界经济大潮时的困惑和抉择,进一步展示了开封深厚的文化积淀,形象地说明开封人活得是精神,活得是文化,活得是品味。

剧中通过宣和画院的主人李子信的感慨,将开封人的文化精神高度概括为两个字——“人物”,非常精确,令人醍醐灌顶。仔细想一想,的确如此。

要说“人物”,当属剧中的老书法家廖桂云。廖桂云是文化人中比较有骨气的代表,是该剧的最大亮点和该剧的“魂”。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一位民间的哲学家,是开封的“人精”,观众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不少生活哲理。印象最深刻的譬如“写字的,谁不想把字儿写好,当官的,谁不想把官当好?不当家”;“要字儿的人有几个是正儿八经懂字儿的,懂字儿的又有几个正儿八经是写字儿的”;“文化搭桥,这桥墩是啥?字画”。细细品味,无不发人深省。他信奉“妄誉,仁之贼也;妄毁,义之贼也”,并将其作为道德底线,神圣不可侵犯。面对日本人求字,他不卑不亢要求日本人登门拜访;面对老友李子信的儿子李鹏飞模仿他的字卖假字,无奈之下,他只好付出以挂笔,并将一辈子研制的印泥沉井为代价,向世俗挑战。其言其行,令人肃然起敬。仅就如何做人而言,廖归云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启迪。

李子信处在亲情、友情与传统观念赋予的做人原则时刻在交融、碰撞的矛盾漩涡之中,处境非常尴尬。演员吴广林将李子信的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被迫无奈的心理刻画的栩栩如生。尤其是最后一场画龙点睛,给这个戏定调子的时候,主人翁李子信的那一大段台词发人深省:

“一千年前,成吉思汗的弯弓射落了宋朝的王冠,可是他射落不了御街两旁的酒幌。那彪悍的女真族,能把我们的能工巧匠赶到北国,能把我们的皇帝和女人赶到北国,让皇帝坐井观天,让女人在毡房里为他们养儿育女。他们能把紫宸殿里的金皮刮走,但是带走不了脚下这块土壤,带走不了我们的宋词,带走不了我们的羊肉汤,带走不了挥洒四洲的羊毫狼毫兔毫。汴京城在全世界人的眼里是古铜色,因为她在黄水里泡着;汴京城在全国人的眼里,她是玄青色,因为她在墨汁里泡着;汴京城在咱汴京人眼里,她是大红色,因为她在心血里泡着。”真可谓慷慨激昂,痛快淋漓,回肠荡气。对此,吴广林把握得非常到位,其间几次被观众的掌声打断,显示了一位优秀老演员的深厚功底。

该剧不仅台词好,演员演得好,而且背景安排的好,舞台设计非常有特色。琳琅满目的书法,古老封闭的城墙,龙亭潘杨二湖前的晨景、书写“地书”的母女,都非常有寓意,有味道,突出了开封的地域特色,烘托了全剧浓浓的开封文化气氛。尤其是听到剧中穿插的“买颜色,黑嘞、红嘞有蓝嘞”、“买大针,买小针”等市井叫卖声,以及结束时“点点豆豆,开花石榴”的童谣,开封观众的情绪立刻沸腾了。久违了的叫卖声是那么亲切,那么勾魂摄魄,霎时又回到了流金岁月,禁不住勾起许多联想。

北京人艺有一出常演常新的话剧《茶馆》,可以断言,经过进一步打磨锤炼,话剧《宣和画院》将成为河南的《茶馆》,成为河南话剧院的经典剧目。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本文《大型方言话剧《宣和画院》观后》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zixun/4040.html

上一篇:政协常委吴祖强:将中等戏曲教育纳入免费范围 下一篇:《与妻书》,我们都看懂了吗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