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打击乐艺术浅谈

胡伟民/文

一、打击乐的产生、发展和现代体制

打击乐是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最先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十分悠久,从《尚书·益稷》“戛击鸣球,击石拊石”的记载来看,上古时代就出现了原始打击乐。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从河南省渐川县挖掘出土的三套(每套9件)编钟已证明,在先秦时期的歌舞中已经用“击乐”(扇形钟)——“钟”的伴奏。从每个“钟”击出的“乐音”来看,那时已有七声音阶、十二个半音,可以旋富转调,每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乐音”。声律和谐,音律纯正。以鼓、缶、磐等出土乐器的考古来看,足以证实打击乐器使用的历史悠久,同时也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伟大起点。

秦末汉初,兴起了打击乐和吹管乐合奏的乐钟(形式)——鼓吹乐。命名为鼓吹乐,可见鼓在其乐种中所占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推论,那个时期的鼓乐手已在合奏中显露出将取得指挥地位的趋势。鼓吹乐兴起后的各个朝代,又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再加上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启发,鼓吹乐的演奏形式就逐渐增多。

南北朝时期,歌舞音乐开始倾向干表演故事,进入戏剧音乐的萌芽阶段。同时有了单皮鼓及锣、钹等铜制乐器,这些乐器的发明和使用,为打击乐声部增添了新的色彩。

唐代,尤其在开元、天宝年间,是艺术的兴盛时期,伴奏性质的打击乐已在各乐部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在诺乐部中(包括戏和舞蹈),“鼓架部”中的打击乐尤其重要,它以板、鼓为主,实质则是确立了板、鼓在其中的指挥地位。

明代,以魏良辅为代表的戏曲家,把原来较为简陋的昆山腔从集曲安排,节奏处理,吐字行腔,以及器乐伴奏等方面都加以改革,升华为承集历代声乐之大成的剧种一昆曲。昆曲后来被包括豫剧在内的许多戏曲剧种所学习。

乐队,旧时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而武场又是乐队中打击乐的专称。我们河南地方戏。特别是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所使用的打击乐器都基本相同,除了豫剧比其它剧种多一个“梆子”,其主要都是由鼓(兼打板)、大锣、小锣、铙钹组成,此四件被称做武场的四大件。此外,大堂鼓(或定音)、小堂鼓、大铙、碰钟、开道锣、吊钗等,也被地方戏各剧种打击乐长期使用,在地方戏曲音乐中所使用的打击乐虽然很多,一般却不同时用,所以除设有四大件的专职演奏员外,再加上一至二名(效果)打击乐手,豫剧包括“梆子”在内,基本上五、六人便可以承担起打击乐演奏的全部任务。

二.打击乐的特点

众所周知,戏曲打击乐是较为单调的,但它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单调便是戏曲打击乐的特点。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戏曲去掉打击乐器,只有文场伴奏的话,那就只能称其为“话剧加唱”了,也就失去了戏曲特有的特性,正因为有了打击乐,戏曲便能在舞台节奏变化方面顽强地显示它的艺术力量。同时也表现了打击乐鲜明的特点。一种是力度(包括放音和收音)的强弱变化, 一种是速度(包括时值拉长或缩短)的快慢变化,广泛地说,演奏一首乐曲,演唱一个唱段,朗诵一段剧词,表演一段舞蹈,或是表演一个情节,都与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分不开。也正是打击乐侬存于演奏速度和力度的巧妙变化,才使比较单调的打击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艺术。

三,锣鼓点的命名

每一个锣鼓点都有它的名称,用以相互区别。这些锣鼓点的名称来源有四:1.有传统的词牌名而借称,如:“风如松”(混牌子)等;2.根据舞台动作,舞台调度及唱腔板式而得名,如:“马腿”、“导板头”、“哭腔头”等;3.根据用途而得名,如:“搜场”、“望门”、“叫头”等;4.根据乐器的音位数而得名。如“一击”、“三锤”、“五锣”等。

锣鼓点的名字,是某个特定乐句或乐段概念性的代称,有的点子有两种或74河南文蜃.1称为“抽头”;双键的“抽头”多为配合舞蹈动作用,称为“滚头子”,双键或单键的“抽头”后面接有念韵白时则称为“扑灯蛾”。

四.锣鼓点的形成和在豫剧中的应用

豫剧打击乐已基本形成了它独特而完整的艺术形式。概括起来说,豫剧打击乐的节奏来源于生活,但又区别于生活。它是根据生活的外形与内在节奏,根据人物在剧中的不同动作,不同语气,利用板、鼓、大锣,小锣、铙钹五件乐器的单击或合奏来编锣鼓点子。

豫剧所使用的锣鼓经同其他一些剧种所用的锣鼓经相比较,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共性”是指剧种与剧种之间相互吸收,借鉴发展而来昀锣鼓经,又是许多剧种可通用的锣鼓经。比如“单击”类、“住头”类、“马腿”类、“抽头”类等,同京剧等剧种的打法,用法完全相同,这部分锣鼓经就是共性锣鼓经。而个性锣鼓经则是豫剧所独有的,土生土长的锣鼓经点,大体分为“固定节奏和非固定节奏”两大类。“固定节奏”有慢板、二八、流水和这些板的变化板(即交织板)等。“非固定节奏”有栽板、飞板、大起板、滚白、小栽板等。其节奏可分4/4、2/4、1/4、1/8和自由奏,以梆为板;慢板类的击乐点大致有迎风、六梆花过门(加小锣)、导四梆、拐头钉等;二八类的击乐点大致有:单键长道锣、两锣、三锣、边五锣、反七锣、均三锣、凤凰三点头、阴三锣等;紧二八有:紧三锣、紧均三锣、三担一、哭头锣等;流水板的击乐点大致有:小锣流水上场、老流水头、砸死救活、呱哒嘴等;飞板类的击乐点子大致有:崩崩吃崩、剪头去尾、大小栽板、叫板等。以上锣鼓点根据剧情的喜、怒、哀、乐、惊、恐、悲等不同的情感,在用法和用途上也各不相同。

然而,打击乐又不单单是个敲击节奏的问题,它在戏曲综合艺术中带有纵横牵连关系,它须默契配合唱、念、做、整个演出的节奏。所以一个称职的,不仅要熟练掌握司鼓技巧,更庄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五,司鼓的作用

司鼓,又名鼓师——戏曲乐队中核心乐器的操作者、指挥者,是戏曲伴奏艺术的主要创造者和表现者。司鼓是器乐演奏的别称,并兼指挥任务,是一门具有戏曲特征的艺术,是显示戏曲音乐、乐队特色的鲜明标志。此门艺术在长期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特有的内涵与审美趣味,有着自己的创作规律、原则与规范,并具有同戏曲艺术总体相吻合的艺术形式、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

戏曲是演员、乐队、舞美等高度统一的艺术。司鼓则是演员、乐队、舞美之间的一座桥梁和媒介,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乐队中的核心。其作用是通过它把唱、念、做、打、舞组织串联在一起,统一在一个既定的,稳妥的节奏上,俗话说:“三分唱家”、“七分场面”。司鼓是演员传情、表述情感的得力助手。司鼓要透过演员的表演,“化演员为角色”,“化自己为角色”,忘掉自己并理智掌握自己,用心跟踪剧中人物感情的流向,“化感情为表现”,做到“情技相谐”,“依情用技”,鼓响就是“命令”,节奏就是“生命”,音符就是“文字”,旋律就是“语言”,技巧就是“精髓”。司鼓就是通过板和鼓来传情达意,统领舞台。

总之,戏曲的语言节奏与形体节奏和锣戴点的节奏,它们是统一和谐、相辅相成的,只有把音乐和剧情统一了,节奏和人物统一了,才能使观众从中享受到艺术之美,使戏曲艺术达到引人人胜的境地。

(作者单位:许昌市曲剧团)

本文《打击乐艺术浅谈》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zixun/3415.html

上一篇:豫剧“丑行”的分类(戏曲小常识) 下一篇:封建社会“优伶戏子”的出身来源(戏曲小常识)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