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关注当下戏曲创作:以名家传戏强壮戏曲命脉

名家老艺人是承载戏曲传统的最鲜活的力量,忽视他们是对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戏曲传承的不负责任

师徒制一直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得以承袭和发扬的重要方式,京剧的王瑶青和四大名旦、晋剧的李月仙和谢涛、秦腔的马兰鱼和齐爱云等,都是名家收徒传戏的典范。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戏曲教育过于倚重戏曲专业学校的教学,其中的名家师资又普遍不足,高端传承存在困难。在基层的一些小剧种剧团里,名家老艺人传戏也得不到保障,不少地方剧种日渐贫乏、退化,甚至到了形传神不传乃至形涣神散的濒危地步。

戏曲是非物质文化,由于本身写意和抽象的性质,它的传承是活态的。尤其到了高端传承阶段,在规范的技巧背后,是历代积淀的活生生的艺术才情、智慧、经验和想象,是传者自身的意、气、神、色,是艺术生命的韵致和境界。这种传承过程需要的是濡染、熏陶、入化,是有灵性、有生命的技巧转移,难以批量教学。名家传戏既是历史经验,也为当前京、昆成功的艺术实践所证明。京、昆之所以有当下良好的发展态势,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套完整的名家带新人、师徒相续的传承规划和坚定有力的组织措施。

但在基层小剧种剧团那里,情况就不同了。基层剧团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繁重的演出任务,衣食之忧使其无暇也无力担负传承戏曲文化、培养高端人才这样重大的责任。在当前的机制下,县市剧团里的名家老艺人,到点退休,不少人不再参与剧团活动和带徒传艺,加之剧种小,本身力量较弱,往往人走艺消。另外,因为市场的需要,剧团即使重视人才也只重视生、旦这样的行当,对其他行当的名家老艺人则往往任其自生自灭。

从戏曲生态来看,师徒传承以及名家老艺人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限制。近几十年来,当下许多戏曲奖项中,原创戏更有希望获奖。因此,剧团将极有限的资源长期高度集中于新剧目排演上,名家老艺人由于精力和体力的限制往往无法参与其中,失去了很多以排练来示范教学的可能。而对于青年演员来说,从一些只有“小剧种”外壳、却无多少剧种精髓的原创新戏中有时是很难得到传统技艺滋养的,名家老艺人身上的绝活功夫就是这样断了传人的。此外,小剧种戏曲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专家、评委对很多小剧种的知识背景了解有限,只能“外行看热闹”,在刻画人物的能力或者个人嗓音条件上考量,而达不到对剧种艺术精髓、唱腔传统的公允评判。这让许多慕“奖”而来的青年演员有空可钻,也使他们忽视了对本剧种传统技艺的锤炼、打磨。

演员的代际兴替虽然让戏曲艺术更青春,更有朝气,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戏曲的传统基因也日渐弱化,若想“开新”,当下重要的任务就是“返本”。子曰“绘事后素”,只有质地良好,才能锦上添花。戏曲要想发展,必须在传承上先打好基础。名家老艺人是承载戏曲传统的最鲜活的力量,忽视他们是对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戏曲传承的不负责任。没有传统的剧种是可怜的,有传统却不懂得继承的剧种更是可悲的。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从自家的名家老艺人身上学习经典折子戏、传统大戏是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不仅是青年演员,那些小有成就的中青年艺术家,都应该不断返回传统,从传统中汲取再出发的能量。做传统艺术的,如果对传统没有敬畏,没有谦卑,只有现代的骄傲,就是愚不可及了。

本文《关注当下戏曲创作:以名家传戏强壮戏曲命脉》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zixun/29995.html

上一篇:《德清嫂》再登国家大剧院 分"明星版"与"草根版" 下一篇:裘盛戎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将在济南梨园大戏院举行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