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戏曲创新,应“得意而忘形”(文化讲坛)

原标题:戏曲创新,应“得意而忘形”(文化讲坛)

王 珏 李师荀

《人民日报》(2014年06月13日 12版)

从江南一个小村庄的草台班子到如今蔚为大观的“小百花”,成立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伴随和见证了越剧的历史和流变。5月,“小百花”迎来了30岁生日。继“小百花”在杭州站“满城尽看小百花·越看越精彩”巡演落幕,6月24日到29日,“小百花”将移师国家大剧院,带来新编越剧《二泉映月》、“原生代”版《五女拜寿》和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百花”青春不老的秘诀在哪里,地方剧团如何走市场,越剧未来发展何去何从?日前,“小百花”掌门人茅威涛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栏目,畅谈与“小百花”的不解情缘,探讨地方戏的市场拓展,展望越剧的创新和未来。

融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发掘戏曲“诗性”魅力

“小百花”30年庆典活动选择《二泉映月》作为开幕大戏,该剧取材于民间盲人音乐家阿炳的坎坷人生与艺术创作历程。剧目创作不仅仅停留在描写阿炳生平的层面,而是顺着“寻找”这个主题,去揣度他所经历的幸与不幸,再现其创作的心路历程。

我演的阿炳,是一个浪漫的、唯美的、漂亮的阿炳,灵魂深处流淌着不朽的音乐,他就是我们记忆中所追寻的音乐家。杭州首演后,有观众形容这个剧是“小蝌蚪找妈妈”。剧中的阿炳看似在寻找母亲,但也在不断地叩问“我是谁”,这实际上是在呈现哲学命题,提升了越剧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层次。

《二泉映月》这部戏是“小百花”对诗化越剧的创新和延续。1989年,“小百花”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演绎了《陆游与唐琬》,拉开诗化越剧的序幕。从1991年首演的《西厢记》,到后来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自日本文学名著的《春琴传》、惊世骇俗的《孔乙己》和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小百花”一直在传统基础上发掘戏曲的“诗性”魅力,从剧作改编到导演语汇,从灯光舞美到化妆造型,都讲究写意精神,让古典戏剧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

“小百花”从创办起,就以青春靓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小百花”的诗化实践,是对戏曲美学的追求,也是其永葆青春的秘诀。通过不断开拓剧目,吐故纳新,“小百花”铸造了越剧靓丽、时尚、年轻态的形象。现在,“小百花”的戏迷们渐渐走出了“老龄化”,大批年轻人爱上了越剧这个传统剧种。

既要认祖归宗,又要大胆创新,延续越剧生命力

地方戏如何走向市场,这是“小百花”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戏曲创新,应“得意而忘形”(文化讲坛)》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zixun/23181.html

上一篇:唐明皇作保护神 戏曲行业添吉祥 下一篇:什么是中国戏曲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