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河南坠子——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

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河南坠子 本文作者:天鹅月亮


梦里寻她千百度——“说书小戏”情结

我的痴迷于“说书戏”多半源于二爷,因为小时候冬天我经常和爹在自家的地窨里玩儿,地窨里暖和得很。爸爸和叔叔们常在里边编簸箩,常有邻居来玩,二爷常常来一段《王华买爹》,并常喜欢对我评讲,我想,他之所以喜欢对我评讲,多半是我忽闪着大眼并不时点头的缘故。不过,我常常为他那稍微沙哑的吟唱所折服,并且深深为故事的曲折离奇所吸引,自己常常想没有讲到的是什么样子,常常产生种种奇妙的幻觉和联想。


那时,老人听说书还爱拣熟悉的听,并且百听不厌,一到熟悉的段落,就会跟着哼上两句。但小孩子总想听情节曲折离奇的,并且每次都想听新的内容。

后来村里来了说书的,是一对姐妹花,因我家闺女多,队里就让她们住在我家。因此,我有了近距离接触真正的说书艺术的机会。当时我很兴奋,并很好奇。因此,一场也不落下。

并对说书小戏有了粗浅的认识,且深深喜欢上了它。谁知那是我第一次听纯正的说书戏,结果也成了我生活至今的最后一次。

说书在我思想的天空里和心灵的原野上,存活多年,却始终没机会与再之接近。我只能在梦里,在记忆的河流里去苦苦寻觅,去久久回味和怀念。萦绕于怀,有无缘相见。

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影视充斥于喧闹的红尘,而我们家乡的说书艺术却躺在被人遗忘的小河里静静流淌。


揭开说书小戏的面纱——河南坠子简介

我前面提到的说书小戏艺名叫河南坠子。在我们农村,人们俗称为“说书”。自清末流传到我县,是在我县农村流传较广的一种曲艺形式。中牟河南坠子“三皇会”红极一时。

河南坠子戏不像豫剧,豫剧既有剧团,又有大舞台,台面大,技艺传承受的限制较多,属于阳春白雪。也不像皮影戏,有较高的技术层面的要求。而河南坠子这样的说书小戏是最平易近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属于下里巴人。活跃于市井,具有民间性,和平易感,具有听众的多样性。说书表演无论在人员、乐器上都简便易行,一般由二人演出,伴奏用坠胡。有时还可配以三弦、二胡等伴奏乐器。表演以说唱为主,演员通过说唱、并配以简单的动作,刺激听众的听觉,调动听众的形象思维。以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通过叙述故事,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生活,是中国最具民间特点和民间意味表演艺术形式的集成。而且说唱语言生动活泼,简练,易于上口,是演员与听众想象共同完成的艺术创造。处处散发着“乡野味”,最富生趣了。说书一般不拘场地大小,田间村头、剧场舞台均可。表演者不用化装,只需一把琴、一副手板,三两个演员便可开场,一人多角,无需装扮,说唱内容比戏剧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适用于农村还愿、开业、喜庆等场合演出。


说书艺人演出时先以坠胡独奏开篇,一琴声悠扬动听,以招徕观众。为使听众融入说唱之中,为增加趣味,常加入诙谐幽默的小段,称为“书冒”。书冒轻松、幽默,以调节现场气氛,使听众心情放松、人数到的差不多了再“书归正传”,进入角色之中。

流传于我县的曲目有《海公案》、《施公案》、《隋唐传》、《呼家将》《王华买爹》等。主要内容,用以回顾历史、弘扬正气,劝诫世人、孝敬老人,健康向上、教育启迪众生。《呼延庆打擂》成为河南坠子的经典。

浅吟低唱皆动情——河南坠子无穷的魅力.


河南坠子说唱大书长篇兼小段;演绎文武忠奸悲喜剧。真是容无限于有限,可以说“一粒沙里见世界”。

南坠子曾经唱红了一大批艺人,突出的是“三刘一赵”,即刘桂枝、刘明枝、刘宗琴、赵铮。她们创造出中路坠子、赵派坠子。“三刘”口昌红郑州乃至河南,贯穿20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一赵”唱响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郑州“刘桂枝俏领女伶助人爱国,刘明枝细唱坠书韵致脱俗”的高度评价。


常听爷爷说,他们年轻时几个年轻人步行到60里开外的郑州的老坟岗听说书。他们那一代人识子的不多,但听了说书,谈起历史人物来了如指掌。什么忠义的关公,奸诈的曹操,仁德的刘备,豪气的李逵。

回想小时候听说书,那女艺人“七分说,三分唱”。那劲头,粗犷豪放的表演,宽厚道劲的嗓音,唱出的是地道的河南味,一句弦跟一句音,手中拿两个板子,人又长得漂亮,台风端正,嗓音清脆,口齿流利,吟唱起来婉转动听,加上几句评讲也是耐人寻味。如今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算懂了。她说《呼家将》是“看家活”,她说忠臣负屈冤,铁心肠也须泪下……言两军对阵,使雄夫壮志。我常常为呼家将的命运遭际而愤慨,为英雄的扬名沙场、马革裹尸的抱负而赞赏不已。


隐隐约约,从历史的深处飘来淡然的醇香。一个个光彩夺目的人物走进我的脑海。我看到了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不畏强权的包拯,看到了笑看人生沉浮、一腔豪气的关羽,看到了豪气干云、挥剑卫道的展昭,看到了……

说书艺人用那两个板子和那面鼓,及他们富有韵味的唱腔感染了许多农民,民族大义,侠肝义胆深深扎根于民众的心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河南坠子的现状与出路

遥想中牟河南坠子“三皇会”,那是何等的热闹!单是想想都令人心驰神往。

可是本为最活跃的市井的河南坠子,随着时代的变迁,野性和生趣没了,故事与传奇没了,民间性和平易感没了,听众的多样性没了,曾几何时散落在村落里的河南坠子这朵鲜花,那么的富有张力和弹性。而今沦落到,逢集、庙会几个人硬是人前一站说上几句来混饭吃的或是狭小的范围里极少数人欣赏的地步了。它在令人心痛的枯萎、夭折,离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甚至只能靠记忆画饼充饥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代化物质文明进程的快节奏难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律悖反?


如果我们不拯救的话,我想不久的将来,只能靠苍白无力的文字解说来了解一些皮毛了。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还有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喜爱艺术的有识之士振臂呐喊,河南省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三项普查”活动也以进行,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响河南坠子的大学老师赵铮积极地为河南坠子贡献自己的力量。河南坠子史料历来匮乏,反映当代曲艺家成就的曲谱留存也极少见,尤其是河南坠子的系统曲谱资料更是凤毛麟角,造成一些曲艺后辈难有较系统的曲谱曲籍可资学习。可喜的是从事曲艺工作半个世纪的老艺人赵铮倾尽全力整理河南坠子曲谱曲籍,现如今《赵铮河南坠子艺术》已出版。另外她还办坠子班,培养人才。


但是仅靠一小部分人的呐喊,或是录一段像放在档案馆,或传到网络上显示一下这种艺术的存在,它的张力和弹性小多了。

我们大家要有“河南坠子兴亡,我的责任!”的意识。也创办像“梨园春”那样的电视栏目来传播河南坠子,还原它的民间特点和民间意味。只有扎根于民间,它才能绽放出艳丽之花!这颗璀璨的明珠才能熠熠生辉!

本文《河南坠子——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zixun/1110.html

上一篇:读王华买爹感悟---人有百行,以孝为先 下一篇:戏曲《王华买爹》(又名回龙传)八贤王为龙岗赐名民间传说
河南坠子相关文章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