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豫东大鼓的发展与流传

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鼓儿词是河南早期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不用丝弦伴奏,只用小鼓(或战鼓)、犁铧片(或檀板、简板)击节演唱。有吟有颂,有说有唱,因唱腔的尾音多鼻音带哼字,故又叫‘鼓儿哼’。豫南、豫东地区多用战鼓,因而又叫‘单大鼓’或‘大鼓’。由于流行地域和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唱腔又有区别。”据柘城县文化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豫东大鼓至今已有368年的历史。

豫东大鼓在流传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艺术造诣深、影响广泛的大鼓艺人,他们为豫东大鼓献出了毕生精力。永城市的刘福星(1902年生),在永城保安山奶奶庙会上,被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宿县以及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等地的到会艺人誉为“大鼓状元”。民国年间,夏邑县形成了以唐志军、唐志修、唐志彪为代表的唐派大鼓,被群众称为“唐家三盘鼓”。唐家三盘鼓的演唱激昂奔放、高低兼备、富于变化。民国末年,虞城县出现了著名大鼓艺人梅春田、梅春才、梅春海,被群众誉为“梅家大鼓三杆枪”,他们的唱腔动听,偷字闪板运用巧妙。

新中国成立后,虞城县又涌现出牛秀丽、莫红梅等大鼓演员,她们勇于创新,唱腔优美,并吸收豫剧、花鼓和其他艺术的一些调门腔弯,使豫东大鼓的唱腔更为悦耳动听,并摒弃了原来的“绵羊腔”,很受群众欢迎。

本文《豫东大鼓的发展与流传》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zhuizi/mingpian/2589.html

上一篇:河南坠子名家名篇目录308部 下一篇:河南坠子《王金豆借粮》剧情简介
豫东大鼓相关文章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