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花打朝》和《花枪缘》
豫剧《花打朝》和《花枪缘》
《穆桂英挂帅》的巨大成功,使马金凤赢得了一片赞誉,但她并没有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思考着再排一出好戏献给热爱她的观众。
那时,马金凤演过的戏已达500多出,选哪个做突破口呢?苦思冥想中,童年时第一位老师马双枝表演《花打朝》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恰在这时,在洛阳市文化局担任专职编剧的何凌云也有了改编《花打朝》的想法,两人不谋而合,当即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1962年初,何凌云新改编、整理的《花打朝》剧本完成,并经过北京多位专家的认可,马金凤两赴郑州,力聘著名豫剧导演杨兰春执导。在新版《花打朝》中,删除了低级庸俗的东西,增加了主要人物程七奶奶的唱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性格更加鲜明丰满。
在表演中,马金凤一改过去传统的演法,把“丑旦”应工的程七奶奶,改为一个既有花旦的俏丽、活泼,又有彩旦的泼辣幽默,同时还具有刀马旦的豪爽和武生的英武之气,把一个“丑旦俊扮”的“土诰命”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又开了一次戏曲表演上的先河。
《花打朝》在洛阳、郑州等地上演后,这个独创性的艺术形象立刻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63年春天,马金凤带领剧团赴北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主席田汉的亲自主持下,专门召开了《花打朝》座谈会,首都戏剧界领导张真、郭汉城、曲六乙等以及许多剧作家、评论家、艺术家都给马金凤塑造的这一新的艺术形象以高度评价,著名作家、北京市文联主席老舍欣然命笔为马金凤题诗:
大众喜开颜,洛阳牡丹来,
打朝嘲笑谑,挂帅夺风雷。
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
长安春月夜,鼓板崭红梅。
1982年,《花打朝》一剧经过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荒煤的推荐,由河南少林影业公司和香港金马影业公司联合拍摄成电影,程七奶奶这一新的艺术形象,走向了更多的观众。
“文化大革命”期间,马金凤遭受很大冲击。在戏迷观众的支持关怀下,马金凤坚强地坚持下来,义无返顾地回到洛阳,勇敢地面对命运,在下放劳动的艰苦环境中,坚持练功不辍,对艺术的探求孜孜不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马金凤重返舞台,为了报答观众对她的厚爱、关心和支持,日夜不停地穿梭在农村、工厂、山区、部队演出,从不摆“大主演”的架子。一次在偃师县演出时,马金凤亲自带一个小分队进驻偏僻的山村,为很少看戏的群众倾情献艺。在返回县城的路上,马金凤遇到两个带着干粮、互相搀扶着来看她演出的大娘,当即站在呼啸的山风中为她们唱起了“独场戏”。1979年,在赴西南边疆慰问演出时,57岁高龄的马金凤创下了24天连演58场的惊人之举。
观众的赞誉、繁忙的演出并没有阻滞马金凤对艺术追求的脚步,从广西回到洛阳后,她立即投入到对《花枪缘》 的改造创新上。
《花枪缘》原是马金凤在兰考学戏时由老师施景春传授的《对花枪》,马金凤多次演出,但总感觉有不尽如人意处,便请来在界首时就曾合作过的剧作家宋词改编整理剧本,删除了戏中姜桂芝争当大房等一些不健康的情节纠葛和封建观念,着意塑造了主人公姜桂芝历40年仍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淳朴刚强而又豁达大度的性格,批判了罗艺停妻再娶、不认结发妻的背义行为,使这出戏成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轻喜剧。
马金凤饰演的姜桂芝这一地地道道的老旦形象,糅进了花旦的韵味,并在人物造型、服饰唱腔上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凸现了其“情深意美”的特性,上演后立刻引起轰动,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把《花枪缘》当做是继《穆桂英挂帅》和《花打朝》后马金凤的又一代表性作品。《花枪缘》经过马金凤的不断磨合提高,感染力不断增强,尤其是马金凤学自于燕长庚的“泪功”绝技,更使该剧增色添辉。198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把《花枪缘》拍摄成电影,推向全国观众。(来源 樊城《豫剧春秋》第二十三章)
新闻热点
- 《豫剧经典唱段100首》09-15
- 豫剧《杨八姐游春》唱词:万10-26
- 豫剧《泪洒相思地》唱词 当初10-26
- 豫剧《朝阳沟》咱两个在学校10-26
- 豫剧《白蛇传·断桥》唱词剧本11-07
- 豫剧《探阴山》唱词 扶大宋锦10-26
- 豫剧刘墉下南京唱词10-26
- 豫剧《桃花庵》剧本唱词11-07
- 有为王坐江山非容易 唱词10-26
- 豫剧《秦香莲》唱词 陈驸马休11-01
推荐关注
- 豫剧《刘墉下南京》唱词 想当10-26
- 豫剧《泪洒相思地》唱词 当初10-26
- 《桑振君传》晋演北京城10-26
- 《桑振君传》赴朝慰问志愿军10-26
- 再看豫剧《七品芝麻官》11-06
- 豫剧《打銮驾》唱词你要是听10-26
- 豫剧《刘庸救难》唱词灵霄宝10-26
- [词典]豫西调10-31
- 豫剧《打銮驾》唱词剧本11-07
- 豫剧《桃花庵》剧本唱词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