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振君传》快活逍遥镇
《桑振君传》快活逍遥镇
师徒有情,岁月无情。初次收徒,她是17岁的花样靓女,最后收徒时,已变成71岁的古稀老人了。
当桑振君在二野19旅的剧团干得正起劲儿的时候,部队突然接到了命令:“火速南下!”按照上级要求,剧团里的男青年都要随大部队走,剩余人员就交由许昌地方政府管理。
许昌那时刚刚解放,人们的心绪还未完全稳定下来,剧团的营业情况自然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提高剧院的上座率,稳定人们的思想情绪,许昌、漯河等地商定通过相互调换主演的方式,来刺激、提高人们的感官和兴趣。十几岁的桑振君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由许昌交换到了漯河。
桑振君到漯河当主演以后,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不管是在本地演出,还是到周口演出,几乎是场场爆满,用“万人空巷、一票难求”来形容当时的盛况,一点也不为过。人们送给她所在剧团的绰号是“净街虎”、“一扫光”剧团。
这种轰动效应,波及方圆百十里地。西华县的逍遥镇距离漯河35公里。那里的戏迷不顾路途遥远,他们或是专门,或是趁做生意的空隙,常常赶到漯河去看桑振君的戏。如果赶上了,自己兴奋不说,还以此作为大的荣耀,回去绘声绘色地宣传:“我看桑振君的戏了!那唱得好呀!”
要知道,那个时期的交通状况还非常落后,往返70公里看场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逍遥镇的戏迷们就鼓动当地商会的头面人物,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桑振君挖到他们逍遥镇的四街剧团来。
逍遥镇是著名的历史名镇。据民间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身患感冒,落难在此,就是喝了这里的胡辣汤,出汗而愈。庄子的《逍遥游》,指的也是这块宝地。
逍遥镇不仅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有它自身的优势。首先,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它处在漯河与周口之间的河段北岸,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在这里,粮行、煤行、布行、洗染行等等,应有尽有。
其次,逍遥镇景色宜人。美丽的大沙河在这里缓缓流过,河里帆船如梭,河外杨柳成行。便利的交通,秀丽的风光,灿烂的文化,造就了这里的特殊品格。商人多,富人多,精明的人多,有文化的人多,成为这里的一大特点。这个特点使这里很早就形成了一个规模大、水平高的戏窝子。过去的老人说,没有一定本事的艺人,一般不敢轻易去踏这块宝地;没有相当水平的剧团,也不可能在这块宝地上立足。
无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还是从历史文化底蕴上来看,逍遥镇已经不是一般的县属的乡镇了。
桑振君了解逍遥镇的情况,也被逍遥镇人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她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去逍遥镇那天,闻讯而知的人们早早就在大街上等候了。当拉她的那辆黄包车刚刚出现,就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笑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经久不息。这种真诚、热烈的场面,让桑振君流出了激动的眼泪。
解放后的逍遥镇,这种新天地、新生活、新气象,给她带来了无比的愉悦;清澈宁静的大沙河,给了她艺术的美感和灵气;船夫的号子、年轻妇女洗衣时的嬉闹,又让她在艺术上,有了更多的激情和创作欲望。
毫无疑问,在极具文化品位的戏窝子中演出,她得到的帮助越多,鼓励越多,知音越多,提高得就越快。在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桑振君就像一只山间原野的百灵鸟,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怎么唱就怎么唱。(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还能养出一方艺术。应该说,桑派唱腔的委婉、细腻,清新、自然、俏丽、灵巧,与桑振君在逍遥镇这一段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她的“十二万”称号也是在这里进一步叫响的。“十二万”的意思是,她一出戏的个人报酬是十二万。虽说那时候的十二万只是现在的12块钱,可那时12块钱中的2分钱,就可以买到一个烧饼,或一个鸡蛋。
逍遥镇剧院的前面多是小吃店,自从这里来了桑振君,他们就能一直卖到散戏以后,这种机遇自然使他们赚得盆盈钵满。他们热爱桑振君,更感谢桑振君给他们带来了财运。桑振君在这些底层人民面前从不拿大牌演员的架子,因此大家与她没有一点距离感。有时桑振君一露面,他们就会一齐呼喊:“十二万来了,十二万来了。”而且还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诚心诚意地让桑振君吃。桑振君毫不介意,也不客气,她和这些小商小贩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西华县的门面——逍遥镇“四街剧团”,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被逍遥镇的人们收留下来的。当时著名的武打演员王金照就是该团团长。他的嗓子属慢热型,刚开始听似乎有点沙哑,但越到后来越清脆响亮,就像火苗一样,越拨越旺。王金照的夫人李凤琴、著名武丑曹明顺,都是该团的主要演员。
桑振君来到这个剧团后,又吸引来了一名大牌演员,那就是沙河调创始人之一梁振起。
梁振起1921年生于鄢陵县大马乡东贤庄,12岁进该乡的葛村窝班,17岁出班,在许昌、漯河、周口、西华这一带名气很大。他人高马大,表演细腻,声音洪亮、纯正,与桑振君的小嗓配合起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梁振起后来在平顶山的豫剧团当过团长,在河南省1980年戏曲流派汇演中,作为沙河调的代表人物出席了大会。
桑振君因逍遥镇风光无限,逍遥镇也因桑振君大增光彩。可以说在逍遥镇的这一段时间里,是桑振君解放后最为逍遥自在、幸福温馨的一段时间。在这里,她和王金照一家相处很好。王金照夫妇也是穷苦人出身,他们为人忠厚,待人亲切,他们把孤身一人的桑振君当成了亲人,让她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而桑振君更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她先后收下王金照的女儿大玉、二玉为养女和徒弟,视同己出。在她离开西华前往许昌带走的7个人中,就有王金照夫妇和大玉、二玉。大玉后来嫁给了齐飞,二玉嫁给了艾立。齐飞是著名剧作家,艾立是豫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两家结成的友情和亲情无法用一般语言来描述,只能用“终生不渝”来形容。
桑振君在逍遥镇更是成了艺术和美的化身。“就是三天不吃饭,也要看看‘十二万’”、“哪怕半年不动荤,也要听听桑振君”,这些民谣,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桑振君也成了人们精神和生活上的寄托。就是到了今天,这一带的人们一提起桑振君,还是念念不忘、津津乐道,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眷恋。一些老戏迷聚到一起,不仅常常谈论到她,而且还把他们那时谁看桑振君的戏多,当作一种骄傲的资本和财富。
桑振君当年在逍遥镇的演出,也同样感染、影响到了那里的青年学生。她的经典剧目《白莲花》,那迷人的唱腔和白莲仙子的形象,让这些青年学生钦佩和神往。后来成为军人,再后来又担任河南省戏剧研究所书记的侯耀忠,就是那批学生中的一员。正因为亲眼见证了桑振君当年的这段辉煌,所以,侯耀忠和其他人一起,鞍前马后,不遗余力,最终促成了2000年的桑派艺术研讨会,为桑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桑振君传相关文章
新闻热点
- 《豫剧经典唱段100首》09-15
- 豫剧《杨八姐游春》唱词:万10-26
- 豫剧《泪洒相思地》唱词 当初10-26
- 豫剧《朝阳沟》咱两个在学校10-26
- 豫剧《白蛇传·断桥》唱词剧本11-07
- 豫剧《探阴山》唱词 扶大宋锦10-26
- 豫剧刘墉下南京唱词10-26
- 豫剧《桃花庵》剧本唱词11-07
- 有为王坐江山非容易 唱词10-26
- 豫剧《秦香莲》唱词 陈驸马休11-01
推荐关注
- [词典]豫西调10-31
- 豫剧《桃花庵》剧本唱词11-07
- 《桑振君传》晋演北京城10-26
- 豫剧《打銮驾》唱词你要是听10-26
- 再看豫剧《七品芝麻官》11-06
- 豫剧《泪洒相思地》唱词 当初10-26
- 《桑振君传》赴朝慰问志愿军10-26
- 豫剧《刘庸救难》唱词灵霄宝10-26
- 豫剧《打銮驾》唱词剧本11-07
- 豫剧《刘墉下南京》唱词 想当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