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豫剧大全 > 豫剧名家 >

培养演员“点石成金”

樊粹庭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成功,是手中始终牢牢掌握一个剧团,有了自己的剧团,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思想意图、艺术理念,可以更好地实行改革和创新。

从1935年樊粹庭30岁时接掌豫声剧院,到1965年12月31日他60岁时与世长辞,整整30年的光阴,樊粹庭一直站在第一线,不但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而且还培养出大量的豫剧人才,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弟子遍梨园,是豫剧教育的一代宗师。

在培养人才方面,樊粹庭慧眼独具,呕心沥血,因人而宜,方法多样,有时甚至有点石成金般的神奇。30年间,从豫声剧院、从狮吼剧团出来的人才,有许多都脱颖而出,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各地豫剧团体的艺术主力,有很多还担任了领导职务,成为豫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许树云1905年出生于原阳县,15岁时才开始进清河集小天兴班学戏,出科后到开封搭班演出,拜张子林为师,主唱老生戏,技艺大进,在开封及周边地区有了一定的名声。

但许树云也有表演过火等毛病。1930年他在开封的永乐舞台与著名丑角李德魁同台演出《虎丘山》时,就曾被叫倒好轰走。1937年,他在商丘加入狮吼剧团,刚从北京观剧回来的樊粹庭全力教导他表演动作。许树云聪明而虚心,很快就改正了缺点,提高了艺术水平,表演落落大方,潇洒脱俗,创造了不少绝招特技,成为剧团的主力演员之一,与陈素真合作演出的《涤耻血》、《义烈风》、《三拂袖》等剧广受欢迎。

从1937年到1942年,在狮吼剧团的几年中,许树云跟随樊粹庭从豫东走到豫西,又从豫西走到陕西,唱腔在祥符调的基础上吸收了豫西调的唱法,唱时似说,说时似唱,标新立异,耐人寻味,风采独具。从狮吼剧团出走后,许树云主要在兰州一带演出,50年代初担任兰州市豫剧团的副团长、艺委会主任,成为豫剧在甘肃开拓、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许树云对樊粹庭长怀感激、敬佩之心,他和赵义庭虽然离开了樊粹庭,却又把自己的儿子许少云和赵春生送到狮吼剧团培养,成为豫剧的新秀人才。

黄儒秀1909年出生在山东定陶,1923年到曹县三义堂科班学戏,1935年到开封搭班豫声剧院。樊粹庭看他是个可造之材,着力培养他祥符调的唱法和表演动作,使他很快就可以取代著名小生刘朝福和陈素真演对手戏。

黄儒秀唱腔洪亮高亢,清新甜美,韵味醇厚,扮相英俊,文武俱佳,无论是儒雅小生,还是长靠短打武生,无不得心应手。

黄儒秀的出色表现,赢得了陈素真义妹、也是她第一个徒弟陈素花的芳心,两人在陈素真赴北京治疗喉疾时秘密结婚,离开豫声剧院,到豫东、鲁西南一带发展。

黄儒秀演出的《前楚国》、《后楚国》、《对花枪》、《八郎探母》等都深受观众欢迎,尤其是他在《南阳关》中扮演伍云昭城头上的大段唱,变化有致,情真意切;在《长坂坡》中扮演赵云,动作干净利落、节奏鲜明,不同凡响;在《反昭关》中扮演伍子胥,做高提翻下动作身轻如燕,落地稳如泰山。在喜剧《能干闹房》中,黄儒秀以丑角应工,在他手里,一只草帽可以玩出24种形状各异的花样,把一个聪明、诙谐、滑稽、正直的小马童能干,表演得惟妙惟肖,情趣横生,满台生辉,表现出他技艺的多面性。

田岫玲1922年出生在开封市,6岁时跟随父亲田芝玉到杞县学戏,13岁时,随父亲投奔刚创立的豫声剧院。樊粹庭见她长得娇巧可喜,唱腔清脆悦耳,就让陈素真收她为徒。陈素真比田岫玲只大四岁,算是收下个小师妹。田岫玲跟着陈素真同台演出,进步很快,不久便可以独当一面,30年代上海胜利公司就把她演出的《双官诰》、《白蛇传》、《花园赠金》等戏灌制了唱片。

1937年樊粹庭、陈素真在北京时,田岫玲到许昌搭班“二油梆”,他们一回来,田岫玲就和父亲赶去商丘和他们相会,此后经历了1938年的逃难,又跟随樊粹庭到了西安,成为狮吼剧团主要演员之一。1942年9月陈素真离开不久,田岫玲也离开了西安,到有“小上海”之称的安徽界首演出,受到欢迎。田岫玲常演的剧目,主要是在狮吼剧团学的“樊戏”,如《三拂袖》、《涤耻血》、《柳绿云》、《凌云志》、《义烈风》以及《三上轿》、《洛阳桥》等。

汤兰香是豫西调名家周海水的弟子,“豫剧十八兰”名字中的“兰”字,就是跟着她排序下来的。1943年初,汤兰香和丈夫赵锡铭在西安时,正在困境中的樊粹庭向汤兰香的母亲提出合作演戏。汤大妈在开封时,曾因争挂女儿的牌子和常香玉的母亲魏彩荣闹过一场风波,是一个精明人物。樊粹庭一提合作,她答应得十分爽快,表示怎么分账都行,只要求樊粹庭为汤兰香排几出戏。汤兰香和常景荻合作演出了一年,樊粹庭为她排了《义烈风》、《霄壤恨》、《克敌荣归》三出“樊戏’,都成为她日后的常演剧目。

汤兰香的丈夫赵锡铭也是位著名演员,1917年出生在密县,13岁时开始学戏,先后师从豫西调艺人田双印、张小乾和沙河调艺人秦良恩等。1936年,受张凤仙之邀,赵锡铭参加了中州戏曲研究会,和常香玉合作,并开始接触祥符调,重点学习王海晏苍老浑厚、深沉悲壮的唱法。赵锡铭转益多师,尤其是经过与樊粹庭合作后,从40年代开始,他将豫西调和祥符调有机融合,经过不断摸索试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嗓音宽厚洪亮,充满阳刚之气而不失圆润,真假声运用通畅自如,表演不瘟不火,人物刻画深刻,情感表达细腻,是当时须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1956年加入河南豫剧院一团时,担任演员队队长。

李景萼是狮吼剧团“景”字辈中的佼佼者。她原名李玉枝,1926年出生在封丘县,从小随父母逃荒要饭,8岁时在开封拜祥符调艺人史宝生、张金发为师,11岁登台演出。抗战爆发后,她随父亲逃难到西安,听说樊粹庭率领的狮吼剧团来了,忙去投奔。樊粹庭见李玉枝长得眉清目秀,聪明活泼,声音又纯净柔美,当即收下她当学员,并亲自为她改名李景萼。

在学艺期间,樊粹庭刻意多给李景萼锻炼的机会,让她先后主演了《西厢记》、《秦雪梅》、《无盐娘娘》等剧目,很快就崭露头角,并获准提前出科。

出科后,李景萼曾经和常香玉、汤兰香等合作,不久因嗓子“倒仓”开始练习本腔和豫西调唱腔,并专工刀马旦,在“狮吼”学到的武艺得以充分展现。经过刻苦磨练,练出了一副纯厚、洪亮的大本嗓,用这大本嗓唱豫西调,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情融于声,如泣如诉。加上她扎实的刀马旦功夫,能文能武,很快就名震大西北。

1946年,李景萼返回河南,在信阳、郑州、开封等地演出,先后与汤兰香、王秀兰合作演出了《凌云志》、《霄壤恨》、《三拂袖》、《女贞花》等一批“樊戏”,大受欢迎,红极一时。

1951年初,李景萼应邀南下湖北,担任武汉市群众豫剧团的团长和主演,名动江城。之后,李景萼多次率团到江西、浙江、广东、湖南、上海等十几个城市演出,为豫剧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李景萼横遭迫害,腰腿骨折,并致精神分裂。粉碎“四人帮”后,李景萼的身体有所恢复,重登舞台,在武汉市引起巨大轰动。李景萼曾多次获得湖北省戏曲汇演一等奖,她主演的“樊戏”《涤耻血》、《三拂袖》,以及《花木兰》曾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拍成连环画发行,在全国广为流传。(来源 樊城《豫剧春秋》第二十章)

本文《培养演员“点石成金”》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yuju/mingjia/3368.html

上一篇:陈素真后半生艺术生涯的顶峰 下一篇:马金凤的辛酸童年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