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80,90后演员挑大梁 北京曲剧复兴之路求创新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4日讯 传统戏曲是否应该创新?这一直是困扰业界老生常谈的话题。当一些创新的演出形态出现,让许多老戏迷疑惑:戏曲怎么成这样了?另一方面,许多不常看戏曲演出的观众慨叹不已:原来戏曲唱腔这么美,原来戏曲也这么好看。

 

       9月12日,在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与艺术面对面》活动中,北京曲剧团《徐悲鸿》剧组来到卢沟桥街道文化中心与观众现场交流,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提问剧目主创,如何看待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同时也是本剧导演的梧桐,以及剧中徐悲鸿及廖静文的扮演者、北京市曲剧团国家二级演员杨海岗、郭曾蕊现场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主创们表示,传统戏曲要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去掉沉重的标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统戏曲标签化 戏曲演员很尴尬 

 

       “其实作为曲剧演员很尴尬,发自内心的尴尬。”80后曲剧演员杨海岗坦诚地说,“如果当时知道曲剧就是传统戏曲,我可能也会排斥。”杨海岗认为,在很多人眼里戏曲是有一个标签的,就是很传统的、扮相很程式化的艺术。

 

       据记者了解,北京曲剧是唯一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由单弦牌子曲及北方民间曲调发展而来。剧种自诞生后已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方珍珠》等多个经典剧目。 

 

       杨海岗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看曲剧的情景,“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实验剧场看了人生第一次的曲剧《茶馆》,后面各种加座、演出之后所有人欢呼雀跃,‘北京曲剧太好看了’,跟开演唱会一样。”被现场震撼到的杨海岗当时心想,“学表演的人最渴望的就是舞台,这么好这么厉害的剧种我来吧。” 

 

       可现实却让杨海岗有些尴尬,他发现自己要上的是中国戏曲学院,曲剧就是一种传统戏曲,而大部分人们对于传统戏曲的接受度已不如前。“现在戏曲的大环境,不要说创新,大家有戏演、能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都可能成为奢望。”导演梧桐道出了很多演员的尴尬处境。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从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给予了传统戏曲发展极大信心。 

本文《80,90后演员挑大梁 北京曲剧复兴之路求创新》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xinwen/2016/34129.html

上一篇:山东省第三届吕剧艺术节在东营市广饶县举办 下一篇:王珮瑜:京剧推广和普及就像开荒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