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北方首演《红楼梦》 却错失电影拍摄

       今年,是越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天津现在有近20支业余越剧团体活跃在各个演出场所,让天津观众经常欣赏到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的精彩演出,越剧的各种庆典及纪念,天津越剧从未缺席并有着自己的演出特色——如此盛景,归功于1950年从沪抵津的上海合众越剧团播下的星星之火。近日,在当年天津市越剧团的演员、80岁的朱丽华的带领下,记者拜访了当年率团北上并创立了天津市越剧团、将越剧“南花北移”第一人、功勋艺术家筱少卿。

 

  进津打下北方一片天地、“首演”《红楼梦》却与电影失之交臂、《文成公主》引起剧坛轰动……93岁高龄的筱少卿讲述自己的过往,实则是一段南花北移的口述史。

 

  越剧不过江与天华景的三年不下楼

 

  1950年4月,筱少卿在有些忐忑中,带领着临时组建的合众越剧团20多人来到了天津。早在1944年,由刀马旦、花旦改演小生的筱少卿已经是头肩演员,独自挑班“少卿越剧团”。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筱少卿与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等参加了“地方戏曲研究班”,慰问解放军演出后,因嗓疾休息在家收到天津劝业场老板高渤海的邀请去天津演出,当时高说道,天津也有好医生可治疗嗓疾。“老话说‘越剧不过江’,是指越剧演出最北都不超过长江。”朱丽华解释,在安徽一些地方的演出,基本也就是越剧的“极限”了,更不要说是天津了。

 

  天津也是有一定越剧的观众基础的,在当时不少南方人心目中,天津还有着“小上海”之称,当时在天津做毛料出口的生意人,大部分都是宁波人。“而且,高渤海的夫人也是江浙人。”筱少卿说,当时袁雪芬大姐也鼓励“去闯一闯”。于是,以小生筱少卿、花旦裘爱花、老生邢湘麟、小丑筱麟童(后由章飞飞接替)为主要演员、临时组建的合众越剧团入驻劝业场4楼天华景。“原计划是演三个月,效果好再说。”结果《梁祝》《碧玉簪》《盘夫索夫》《珍珠塔》等一批越剧骨子老戏不但一下子抓住了南方观众,而且吸引了不少天津本地人,连当时往来京津演出的戏曲曲艺名家荀慧生、叶盛兰、杜近芳、侯宝林等都来天华景看地道的越剧演出,“侯宝林在大观园攒底,就在天华景买第一排的座。”筱少卿说,侯宝林听不懂越剧方言,但善于总结规律,还将越剧用到了相声表演中。后来,侯宝林自称是北方相声演员学越剧的第一人,“筱少卿是我的老师。”就这样,每天日夜两场,逢年过节加到三四场,场场满座,演出合同一续再续,续了三年。“吃住就在天华景楼上,观众称我们是‘三年不下楼’。”1951年,剧团更名为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这支在上海的女子越剧团名气越来越大,经常受邀到北京演出。1953年,还在北京演出的筱少卿,接到去朝鲜慰问演出的任务,当时联合女子越剧团就是用的“天津市越剧团”的名义。“6月,在北京演完,演员们从北京坐火车就去朝鲜了。”火车路过天津时,停了一会儿,“大家都没回家看看,而是和提前在火车站等着的家人见一面道个别,就去了前线了。”从朝鲜回来,联合女子越剧团正式更名为天津市越剧团。筱少卿回忆,当时天华景的舞台整体可以转动,布景道具相当新颖,演出《牛郎织女》时,不但用真水,还真牛上台,“当时那牛是十元租一天,这都是剧场安排好的。”

本文《北方首演《红楼梦》 却错失电影拍摄》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xinwen/2016/33420.html

上一篇:天津市首届京剧本科毕业生汇报演出启幕 下一篇:60余年前,她是天价评剧演员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