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深挖好题材,创新出精品_fina

原标题:深挖好题材,创新出精品_fina

《古城女人》剧照。本报讯 (记者 黄体军) 在28日召开的全省戏曲工作会议上,章兰、刘桂成等知名艺术家、专家,就我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纷纷建言献策,其中创新多出精品成为大家的共识。

只会编故事属初级阶段

2015年全省创作演出各类剧目100余部,八成以上是戏曲。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入选参评的剧目有10台是戏曲,分别荣获2个文华大奖,1个文华大奖特别奖,7个“文华优秀剧目奖”。专家们称,目前我省戏曲创作呈现良好势头,各地剧团创作了很多新戏,但整体上看还是精品太少,尤其缺少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高峰”之作。

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院长、“二度梅”获得者章兰认为,戏曲创作要紧跟时代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只有推出一批立得住的戏曲精品,才能更多地适应当代审美需求。

省吕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刘桂成结合自己40余年的创作实践认为:“编剧能否选择具备戏剧性的题材至关重要,只会编故事,属于初级阶段,因为戏剧的生命是其文学性。正所谓‘故事好编,人物难立,衷曲难诉’。所以在戏剧题材发现、挖掘和写作上,需要不断创新求变。”

这方面,菏泽市多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菏泽是我省戏曲大市,素有“戏窝子”之称。全市现有剧种8个,占全省建团戏曲剧种总数一半以上,近年来新创、移植改编的《古城女人》《大汉英后》《春秋商圣》《两架山》等剧目近40部,荣获国家、省级奖项近30个。据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庆勇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就得益于该市“三项机制”的创新,除了演职员待遇保障机制和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外,还在精品创作上大力实施了激励机制:院团新创剧目和新创剧目获奖,市县财政分别给予奖励。这一机制极大提升了院团创作的积极性。

戏曲传播也要创新

地方戏曲所面临的失传之灾,这两年也备受社会关注。我省各地为了拯救濒临失传的戏曲,采取了不少措施。据介绍,菏泽市针对大弦子戏没有专业院团的实际,在省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探索出“依团代传”的新模式,恢复了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解决了“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难题。“依团代传”模式还获得了省首届文化创新奖。郓城山东梆子剧团则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成功打造了动漫舞台剧《跑旱船》,使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艺术相结合,丰富和创新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

针对戏曲观众老年人居多、如何吸引年轻人的问题,与会艺术家、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戏曲传播方式也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年轻人喜欢的新媒体,全方位传播戏曲艺术,让更多的人在乡音乡情中感受地方戏曲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本文《深挖好题材,创新出精品_fina》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xinwen/2016/33100.html

上一篇:《三体》舞台剧,一次全新的舞美设计之旅 下一篇:《我们来了》袁弘飞身下水上演英雄故事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