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摸家底 促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2015年至2017年,文化部在全国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目前,甘肃省各地的普查工作基本已进入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阶段,并将进入资料汇总、普查报告撰写及向省级普查办上报阶段。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剧种种类多,剧目数量可观,而且分布区间广,南北皆有。甘肃省戏曲发展从古代文献上看,从明朝初年已经初见端倪,发展到清代,甘肃省的戏曲以秦腔为代表,走向了全面繁荣、兴盛的黄金发展时期。1912年以来,甘肃省戏曲仍然以秦腔为主,同时,省内各个地方戏曲剧种也都有了长足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甘肃省的戏曲各剧种的发展曾经一度兴盛,经历了三个发展高峰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初步形成了甘肃戏剧艺术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甘肃省境内剧种数量多,特色鲜明。1982年,在文化部进行的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之一《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的调查整理、2006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的国家十二五课题《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现状调查暨总目》调查中统计,省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种约2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甘肃省有13个戏曲剧种,除京剧、豫剧、眉户、越剧(越剧自1983年兰州市越剧团正式解散后,全省已经没有专业和业余演出)4个剧种外,有本地剧种9个,分别是秦腔、陇剧、甘南藏戏、民勤曲子戏、曲子戏、高山戏、灵台灯盏头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民勤曲子戏、曲子戏、灵台灯盏头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没有专业剧团演出,只有民间班社和业余爱好者组织的演出。

 

  当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戏曲整体上的日渐式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甘肃省戏曲也未能幸免。许多优秀的地方剧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在长期处于无法传承的危机下举步维艰;各地戏曲与剧种的发展存有极端不均衡性,一些地方性小剧种甚至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戏曲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传承后继乏人,情势令人担忧。因此,这次实施的戏曲剧种普查,是再一次全面摸清甘肃省地方戏曲剧种现状,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促进戏曲艺术繁荣的重要举措。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甘肃省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如秦腔、陇剧、京剧以及流布在各市州的本地剧种;也包括皮影戏、木偶戏等不同戏曲样式。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剧种名称、声腔、艺术渊源、形成时间、流行区域、剧目、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主要演出团体、人才培养机构、报刊专著、代表人物等相关文字、图片资料。普查方式则采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控制质量等方式。

本文《摸家底 促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xinwen/2016/33069.html

上一篇:武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戏曲读本即将出炉 下一篇:首届戏曲亲子夏令营人气爆棚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