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陆帕《英雄广场》:泪水即是最好的证明

戏剧《英雄广场》演出的情绪强度三场递减,从压抑、不忿、对抗到愤懑、惆怅,再到平淡,让人越来越平静客观,去接受死亡、接受完结。如果说剧本是摇滚,现场版更像是古典。

大师对大师的解读

《英雄广场》是奥地利最有争议的作家伯恩哈德生前最后一部剧作,天津大剧院上演的版本由著名导演“欧陆剧场巨人”、“波兰戏剧教父”陆帕执导,在这次演出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师对另一位大师的解读和演绎。

该剧背景是一九八八年的奥地利,以一个犹太人教授的自杀为前史,通过剧中人物对他和过去时代的回忆,对一九三八到一九八八这五十年的奥地利进行审视。剧中人对奥地利的政治、学术、反犹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引起过广泛争议。

为更好欣赏演出,笔者提前阅读了资深德语译者、伯恩哈德研究者马文韬先生翻译的中文剧本,认为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剧本在剧作技巧上用的是契诃夫 “间接行动”表达法,缺乏舞台上在场的冲突,没有明显情节和高潮,且主要事件都是前史,对话也比较家常,信息点散布在大段的独白中,让人无所适从。因此在 期待演出之余,我也对陆帕将如何导这一出戏产生了疑虑。

然而,一进入陆帕导演独树一帜的“静态”体验中,五小时一晃而过。演出十分凝练,如一幅紧密的长画卷,一举一动都是大师手笔。在陆帕版《英雄广场》中,我感受到的是和剧本完全不同的体验,可以说陆帕通过再创造,已把伯恩哈德的《英雄广场》改造成自己的。

改编增加人物的情和信念

陆帕善用舞美设计来阐述自己想法。舞台正面被一个发光的画框框住,舞台上的表演像流动的油画,每一场结尾画面都会用投影定格。第一场结尾是约瑟夫叠衬衫 的身影,第二场是广场的台阶和一块写着希伯来语的黄金制成的犹太墓碑,第三场是破碎的窗玻璃,象征着新的阶层或人群破窗而入。

从翻译中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改造的影子。首先是语言的质感上,由于马文韬版本是从德语直译,保留了更多德语的铿锵感,而陆帕版的演出字幕是波兰语转译的,经过了某种 软化,没有那么尖锐。其次,翻译即是一种诠释,《英雄广场》汉语译本是在译者马文韬思路下的再现,而陆帕的理解存在不同。比如译者认为结尾处教授太太猝死 了,而陆帕则认为这一点在剧作中“没明确说”和“不重要”,这是在剧作理解上出现了分歧。

最显著的差异在于,陆帕对人物进行了超出原作 的创造性塑造。他通过台词增删,增加了人物的“情”和“信念”的分量,改变了角色的目的。在增加的台词中,主角和弟弟两兄弟之间的爱被直接挑明。而演出中 约瑟夫的自我评价“我只是个完美主义者”,在原作中是“我只是追求精确性”,感情色彩和人物性格大不相同。陆帕版还亮出了剧本中没有明说的,约瑟夫死前曾 打算去伦敦的另一个目的:完成未完成遗作三卷本《时代的标志》。这些变更足以改变观众对人物的理解方式。

本文《陆帕《英雄广场》:泪水即是最好的证明》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xinwen/2016/32395.html

上一篇:索尔蒂大师班首到中国 将扶植新艺术家 下一篇:石家庄市开展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