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戏服谁来穿?
传统文化项目缺乏了民众或曰市场的需求,人为的输血输氧输液只能够维持而绝不可以妄言振兴。
城中媒体关于粤剧戏服的这条报道看了颇让我心伤。报道说,状元坊内曾经密集的戏服制作作坊(刺绣作坊)已经完全消失,较具规模的只剩下在状元坊出口处的状元坊戏服厂了。这条街的戏服作坊,缘起康熙年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较有规模的店铺有中华、群星、新新、金珠记、余茂隆、天华、摆花街等,产品行销广东省内外,甚至销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据有关史料纪载,乾隆年间状元坊内从事刺绣行业的足有3000多人,绣坊、绣庄多达50余家。如今时过境迁。报道还介绍了生于1961年的董惠兰,她从20岁入行,如今是广州戏服硕果仅存的传承人。一个行业从鼎盛到没落,到只剩下一厂一人的坚守,只是一百多年的时间。
这条新闻告诉我们的还不只是一个行业的三衰六旺,它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这样一个事实,粤剧其实还很不景气。如果粤剧的景气真如宣传的那么红火,那么戏服的生意必定是水涨船高。
大凡遇到什么民间或传统文化的话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府的重视。这毫无疑问是对的。实事求是地说,广州历届政府一直都很重视粤剧的振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振兴粤剧的口号就不绝于耳。而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扶持传统文化方面,政策一直都是在向粤剧倾斜。然而多年事实证明,只靠政府一己之力,粤剧要得到真正的复兴还是很困难的。
和许多传统文化项目的境遇一样,缺乏了民众或曰市场的需求,人为的输血输氧输液只能够维持而绝不可以妄言振兴。有关部门不妨做个调查,广州市民平均每天进剧场“睇大戏”的开销到底有几文钱?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至少比看各种热闹的总结的要靠谱得多。假如这个调查没有条件进行的话,那么请各位热心粤剧振兴的人士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翻开报纸或者上一下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看看关于粤剧的报道和言论到底有多少?媒体不推,民众兴趣淡漠,振兴粤剧从何谈起?状元坊的戏服再华美又有谁来穿?
如果说政府还继续有责任振兴粤剧的话,我觉得除了财政上的支持之外,在媒体和舆论上应该开辟新的着力点。现在媒体也讲经济效益,假如没有广告和赞助,让媒体开辟关于粤剧粤曲的栏目和版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振兴粤剧的政府一部分投入完全可以投入到媒体上。现实地说,让媒体自觉地负担起振兴粤剧的文化责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现实的。再比如,@中国广州发布等政府官博,完全可以多报道关于粤剧的信息并且在网上与市民互动。这可是只要有心不用花钱的事情。
新闻热点
- 天津京剧院琴师吕玉勇喜收新01-09
-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10月开启团庆07-28
- 京剧程派名票张继安收徒仪式04-18
- 九九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10-04
- 评剧名家罗慧琴专场演唱会举07-28
- 春晚导演惨遭吐槽:你看TFBO01-28
- 毕春芳90华诞越剧毕派艺术专场07-18
- 上戏白衣校草丁舟杰甜美笑容08-10
- 大型廉政豫剧《张伯行》首演08-30
- 沪剧缘何与曹禺频频结缘?09-24
推荐关注
- 《审头刺汤》呈现京剧之美04-21
- 大型豫剧《魏敬夫人》在信阳08-16
- 中国儿艺举办第二届新春儿童02-18
- 汇集11种地方戏曲持续送欢乐07-15
- 苏州昆剧院推出建院60周年系列07-18
- 中华戏曲人气之星在深颁奖07-13
- 全球华人粤剧私伙局6月齐聚广05-05
- 30年前京剧在南京有多火?“黄05-05
- 专家纵论《借女巧配》不凡“07-13
- 北京曲剧《黄叶红楼》坚守经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