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秦腔能否借机古调“新”弹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传承2000多年至今。鲁迅曾为易俗社题字“古调独弹”, 多少年来秦腔风行西北五省区,晋京演出曾名扬北京城。谁也没有想到红火的秦腔,近年来却一直为人才流失、资金短缺、剧目趋少等问题所困扰。经过文化体制改革、面向市场推动等举措,秦腔开始逐渐走出踯躅不前的颓势。2016年2月,陕西省出台了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实施意见,从加强优秀剧本创作、提高戏曲音乐水平等13个方面支持戏曲发展——

秦腔能否在政策“利好”来临之际,紧抓机遇古调“新”弹?

秦腔迷大有人在

西安的秦腔剧团、研究机构不少,市里边有易俗社、三意社,省上的戏曲研究院,区县里有名的要数周至县剧团。群众自发的自乐班虽然大多唱功不高,戏迷们也是喜闻乐见,西安环城公园里,唱秦腔的地方不少,比如东南城角,比如小南门外。不管是上戏院剧场看名角演,还是在公园里听票友唱一段,对秦腔迷们来说,都是件快乐的事情。小南门外环城公园的秦腔演唱几乎天天上演,唱的人投入,听的人滋润。76岁的刘新才就是众多戏迷中的一个,只要没啥要紧事,他每天都来听。老家在浦城的老刘,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李爱琴等秦腔名家到他们老家演戏的场景,“海报一贴出来,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不管再忙都来看,好多人还跑到后台出口,想看看人家名角长得啥样子呢,”刘新才说他特别能理解年轻人追星的感受,“马友仙、余巧云、任哲中、刘茹慧这些名家,就是秦腔戏迷眼里的星,我都喜欢呢。”

说起戏迷,周至县剧团团长孙多祥很有些发言权,他告诉记者,周至县剧团很受群众欢迎,不管是周边地区,还是甘肃外省地市,喜欢秦腔的人多的是,“中老年人多,这是事实,但这个群体也很大啊,有这么人喜欢秦腔,是秦腔剧团的福气啊。”孙多祥说,周至县剧团现在有两个演出团队,每年都要演出800—900场,2016年元旦以来已经演了200多场了,就连远离周至的甘肃都演了20多场,2017年的戏已经订了50多场,绝大部分戏都是对方主动找上门预订的,周至县剧团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甘肃戏迷很喜欢咱周至县剧团的戏,过去总有演不完的戏,一年下来在那边能演200多场,差不多能占到全年演出的四分之一。”

易俗社、戏曲研究院的演出也是大受欢迎,对戏迷来说,能到易俗社或者研究院看场秦腔,不啻于篮球迷到NBA赛场看库里、詹姆斯打一场篮球。

最怕的是人才流失

孙多祥最担心的是人才流失,“周至县剧团130多人,改制前人均月收入五六百元,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人均月收入两三千元,但还不高啊。秦腔的艺术规矩就是传帮带,老中青三代人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待遇太低有些同志离开了,就会造成人才断层。如果一年收入能有五六万元,我保证能把人才留住,把剧团办得更好。”孙多祥也为资金发愁,一年看似演出不少,但成本高,“三天四晚10场戏,过去高的时候给8万元,这些年低了,7万、5万的都有,淡季的时候4万元都去演,总比全团人闲着好吧,”孙多祥算账说:“一场戏演下来60多个人,平均一算,一个人没有多少。还是希望政府能在惠民演出上再多补贴一点,减轻团里运营的负担,把剧团办得更好。”

本文《秦腔能否借机古调“新”弹》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xinwen/2016/31893.html

上一篇:“中国豫剧百团争霸”青年演员选拔赛将启动 下一篇:《红高粱》将在天津评剧院连演五场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