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5年戏曲新闻 >

“标新立异” 戏曲的本性要求创新

原标题:“标新立异” 戏曲的本性要求创新

艺术观

11月25日,作为首届四川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戏剧名家讲座暨2015四川省戏剧编剧培训班”在成都继续进行。当天讲座主题为“戏曲创新的认识与实践”,由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徐棻主讲。徐棻结合自身50多年的剧作经验,坦诚而幽默地向听众传达了对戏曲创新的看法。

□本报记者 余如波

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史

“我从事编剧工作55年,感觉艺术的本性要求创新,‘标新立异’‘喜新厌旧’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旧社会艺人打擂台,想要把对方比下去,不就比的是新花样吗?”讲座刚一开场,徐棻便开宗明义地表示,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转型和创新?徐棻认为有五次。前三次发生于20世纪之前,由历代戏曲艺人在实践中自发完成,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的逐渐丰富和圆熟,题材则延续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忠孝仁义的套路。

发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四次转型,由于行政力量和知识分子介入,戏曲的思想内容发生巨变。第五次则是改革开放之后,尽管舞台艺术普遍跌入低谷,然而在一些年轻编剧、导演的推动下,花样繁多的“探索性戏曲”不断涌现。“时代在发展,传统戏曲却原地踏步,像我这样的‘着急分子’就开始求变。”徐棻打趣道。

徐棻认为,戏曲由文学、艺术两部分构成,前者主要涉及剧本创作,后者主要涉及舞台表演。而在戏曲创新中,作为“一度创作”的剧本尤为重要,其中的核心环节则是塑造人物形象。“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有生动的形象,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写好人物就能表现好社会的横断面。”“创造形象,通过审美,诉诸感情,作用灵魂。这些年不少作品忽略了审美,变成空洞的说教、概念的人物、虚假的故事。这些是文艺的天敌。”徐棻说。

避免思想内容表达“弄巧成拙”

说到戏曲创新,思想内容的表达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徐棻认为,戏曲创新如果不在思想内容上下功夫,便如同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很快就会垮下来。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戏曲中表现现代意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界曾经对‘现代意识’进行过热烈讨论,看法不尽相同。在我看来,现代意识其实就是那些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意识、健康意识,它们能够帮助观众观察社会、启迪人生。”

弄巧成拙的反面教材当然不少。徐棻透露,近年来戏曲界根据“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排演出一些“曹操爱小乔”的荒诞戏码。“有次我听到有出戏里面曹操唱‘小乔,我哪一点不如你的周郎啊’,气得我赶紧换台。”徐棻认为,文学艺术家应该比观众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不能“没有是非对错之分”。“戏曲是一门古典艺术,应该表现那些登峰造极的形式美,现在却有种过分重视现代戏的趋势,其实戏曲的一些美学特征并不适合表现现代题材。如果我们在创新中不注意,像‘温水煮青蛙’那样逐渐丢掉传统,那是很让人痛心的。”徐棻说。

本文《“标新立异” 戏曲的本性要求创新》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xinwen/2015/30101.html

上一篇:编剧名家徐棻开坛授课分享写戏“秘诀” 下一篇:历史剧《伏生》亮相京剧舞台 奚派成看点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