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5年戏曲新闻 >

秦腔如何走出传承困境

“目前,陕西虽然每个县都有剧团,但1/3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很大一部分演员维持生计都相当困难,地方剧团处境堪忧。”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道出戏曲在当地的发展现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梆子腔剧种学术研讨会近日在西安召开。直面戏曲在当代普遍衰落的大环境,与会学者、专家寻求发展对策,再一次将传承问题摆在首要位置。

有着“梆子腔鼻祖”美誉的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对众多剧种皆有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在陕西、甘肃等地,秦腔依然是大众广为喜爱的艺术形式。

“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秦腔一直经受着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各种考验。”刘宽忍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秦腔艺术,陕西省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振兴秦腔的口号,并于次年成立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全省秦腔青年演员调演、全国振兴梆子声腔剧种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也相继举办。2006年,秦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后,一系列有助于秦腔传承发展的活动集中举行。

回想起2010年在西安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万余名观众在西安古城墙上同“吼”秦腔,刘宽忍至今依旧心潮澎湃。“从群众艺术层面来讲,我们搞得还是不错的,气势上也从没输过,但如何传承与发展秦腔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刘宽忍说。

其实,在梆子腔“大家庭”里,除了秦腔,还有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山东梆子等。就梆子腔整体生存发展来看,豫剧这两年发展较好,山东梆子也正在崛起,人才辈出的同时,也涌现了不少好剧目。“相比之下,秦腔的进步则稍显有限。”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眼里,秦腔名声最大,对其扶持、发展起步也较早,但近年来却有些停滞不前。

“传承中,有些东西丢了,像木偶、水袖、喷火等绝活都渐渐失传了。而承载众多人才的剧社,如易俗社、三友社、尚友社、五一剧团等老社团,曾经的璀璨也随着时间慢慢暗淡了,地位、影响也大不如前。”何玉人说。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秦腔在内的地方戏发展,培养接班人、留住好演员,不断推出好剧目,仍是关键。”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认为,首先应搞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缺乏的是对待戏曲有“戏比天大”精神追求的演员。

如何让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每一个戏剧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传承问题重点还是人,光靠院团、戏曲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贾志刚认为,历史上梨园的由来便是为解决戏曲传承问题而建,“单纯的技艺传承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所需,师徒关系需要恢复,通过师徒传承,让演员从口传心授、潜移默化中练得内外功。”

本文《秦腔如何走出传承困境》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xinwen/2015/27733.html

上一篇: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婉华收徒 下一篇:唐山市举行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诞辰140周年活动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