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戏曲知识 >

“柳琴戏”的渊源与流播状况是怎样的?

963.“柳琴戏”的渊源与流播状况是怎样的?

答:清乾、嘉年间初见端倪。因一人叫板唱至三句半后尾音常翻高八度,故名“拉后腔”;在豫东、鲁南的某些地方一度轉与开锁还愿等迷信活动有关,故名“巫娘腔”;又因其尖、细、高的“帮腔”尾声,而别称“姑娘腔”;其早期形成过程中普与沂州一带所唱肘鼓了调有关,当地人便称之为“肘姑子”;群众喜爱有加,似有勾魂摄魄之魅力,于是“拉后腔”又成了“拉魂腔”;传入安徽泗阳、灵璧的一支,单独呼之曰“泗州戏”;为加以规范,豫鲁双方于1953年据其形似柳叶的主奏乐器方正式定名为“柳琴戏”。然受其艺术形式本身的限制,流行了近200年也未见有大的发展,仅限于鲁南的临沂、枣庄、滕县、峄县、苍出、郯城、泗水、泰安、薛城、邹县、济南,安徽省的蚌埠、宿县、灵璧、泗阳、涡阳、蒙城、淮北,江苏省的海州、徐州、邳县,河南省的商丘、郸城、淮阳、永城、国邑、太康等市县。目前,职业剧团仅存3个,河南的是永城市柳琴剧团。


本文《“柳琴戏”的渊源与流播状况是怎样的?》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zhishi/28713.html

上一篇:四平调的调高如何定? 下一篇:柳琴戏的剧目情况如何?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