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戏曲知识 >

“二夹弦”的形成及其流布如何?

927.“二夹弦”的形成及其流布如何?

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两架弦”“大五音”等称谓。一般认为它是滥觞于豫东和鲁西南一带的“花鼓丁香”基础上,又吸收了〔赞子〕〔捻子〕〔秧歌〕〔砍头橛〕等民间小调后逐步发展形成的,与流行在冀、鲁交界一带的“北词”和“一勾勾”也有一定关系。早期只是两三个人唱“板凳头”或打地摊,到清道光年间已能演出一些单折小戏,如《王小赶脚》《王小过年》《张郎休妻》《梁祝下出》等。清末民初是它的鼎盛期,曾流播到苏、鲁、豫、皖、冀五个省的部分地区,《河声日报》《大梁日报》等媒体对其演出情况多有报道。20世纪20年代未“二夹弦”出现了以张秀香、黄云芝、刘玉兰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女演员。然而其俚俗的台词、趣味性表演及活泼的唱风却让那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大为恼火,以至就连一个小小的柘城知县也竟然发布告,明令“禁演二夹弦”。旋经天灾人祸,到20世纪40年代初,完整的戏班已少有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豫、鲁、皖三省共建起了开封、商吒、濮阳、清丰、延津、菏泽、巨野、单县、亳县等九个二夹弦剧团。正当阔步前进时又遭遇“十年浩劫”,使这个稚嫩的剧种再次陷入绝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仍是五个二夹弦剧团,出东却只恢复了定陶县一个,安徽更完全绝迹。最大的开封团于80年代中期即已解体。到新世纪初,只剩下濮阳、延津、清丰三个团也已是步履维艰所幸2004年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难办了全省稀有剧种会演,开封市二夹弦剧团借此春风,得以恢复。


本文《“二夹弦”的形成及其流布如何?》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zhishi/28677.html

上一篇:你知道王福学的生平吗? 下一篇:二夹弦的地域流派是怎样形成的?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