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97)“崔家炮铺”走出的一家人

豫剧春秋

樊城

第二十一章

崔兰田嗓音纯净,音域宽广,演唱讲究韵味,在朴实无华中显出细腻。她有着高超的演唱技巧,根据不同角色的不同特点,在唱腔中不仅有流畅自然、情真意切的意蕴,而且也有或甜美活泼,或低沉委婉,或缠绵悱恻的情感色彩。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崔兰田的唱腔以豫西调为主,同时又借鉴了祥符调的技巧,并吸收融汇了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形成了深沉浑厚、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感染力很强,在豫剧各流派中以唱工最具特色。

1、从“崔家炮铺”走出的一家人

清朝时,开封有五座城门,南、北、西各一座,东面有两座,偏南的一座名宋门,直通旧称宋州的商丘,偏北的一座名曹门,直通旧称曹州的荷泽。商丘与荷泽相距180华里,虽然一个在河南,一个属山东,但文化传承同出一源,老百姓的风俗习惯非常接近,河南梆子在这一地区早就广为流传。

商丘与荷泽中间,是在鲁西、豫东赫赫有名的曹县。

曹县古称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700年,商汤在此建都,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政治家伊尹、古朝鲜第一国王箕子、哲学家庄子、军事家吴起、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农学家汜胜之等历史名人。

曹县东门里有一家专卖炮仗的商店,人称“崔家炮铺”。炮铺老掌柜共生了三男两女,最小的孩子名叫崔焕臣。

崔焕臣五岁时,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他就跟着二哥和两位姐姐过活。后来,二哥继承了祖业,大姐、二姐也都嫁了个殷实人家,他们在曹县北门里赁间破房,给崔焕臣娶了媳妇。

崔焕臣媳妇姓朱,名叫石姐,也是贫苦出身,很泼辣能干。崔焕臣是个老实人,没啥别的技能,平日里就靠卖破烂、扒火车、贩硝盐为生,有时也在赌馆里给人端茶递烟挣个小钱。

1926年,崔焕臣小两口生了个清秀漂亮的女孩,取名大田。破屋里虽然多了清脆的笑声,但多了一张嘴,日子更加艰难。迫于生计,崔焕臣随同乡远赴山西,在阎锡山麾下的部队当了一名勤务兵。

1930年,山东大旱,石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千里寻夫,来到山西高平县,过了一年相对平静的日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部队里关于打仗的传闻越来越多,抱着“混碗饭”吃的态度当兵的崔焕臣,悄悄脱下军装,偷偷溜出军营,一路穿山越岭,披星戴月,来到郑州。

郑州旧称郑县,位于黄河南岸,往东,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往西,是伏牛山系的余脉,丘陵起伏。远古时候,人类就在这一带狩猎耕耘,繁衍生息。南边数十里的具茨山,相传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北边不远处,绵延百里的邙山走到尽头,黄河向东滔滔奔流。西南数十公里,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最早建都的阳城,现称登封,少林寺是驰名华夏的武术圣地、禅宗祖庭。商朝时,曾在郑州建都,史称“郑亳”,遗址犹存,近年被“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郑州处在开封和洛阳两大中原都会之间,曾饱受江山更替的兵火之累。20世纪以来,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修通,郑州正处在东西、南北两大交通动脉的交叉口上,商贾云集,人烟辐臻,成为河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并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成为河南省的省会。

崔焕臣夫妇逃到郑州,在杜岭的一个大杂院租间房子,靠贩卖青菜、硝盐谋生,不久又生下一个儿子,一家人饥一顿饱一顿地熬日子。

那时的郑州虽然还不足10万人,但也远比山东曹县、山西高平繁华,各路戏班纷纷前来闯码头。女儿大田是个小戏迷,一听到“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就忍不住钻进戏院看戏,不觉间便记了许多戏词,大杂院里时常飘荡着她清脆的童音。

1936年冬,时局动乱,回老家贩硝盐的崔焕臣被阻隔在曹县。没有了生活来源,石姐只好带着三个孩子在瑟瑟寒风中上街讨饭。

屋漏适逢连阴雨,船破偏遇顶头风,大雪天石姐生了重病,高烧到昏迷不醒,上街要饭、养一家人活命的重担便落在才刚刚10岁的大田肩上。

好不容易熬到春天,石姐的病终于好了,正巧有个戏班在附近的破庙里招学员,大田就缠磨着石姐给自己报了名。招生的赵师傅从头到脚打量了大田一遍,又让她唱几嗓子,就欣然收下了。

本文《豫剧春秋(97)“崔家炮铺”走出的一家人》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yjcq/4065.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108)豫剧界的传奇夫妻徐文德和徐艳琴 下一篇:豫剧春秋(90)患难见真情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