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108)豫剧界的传奇夫妻徐文德和徐艳琴

豫剧春秋

樊城

第二十二章

6、豫剧界的传奇夫妻——徐文德和徐艳琴

1944年,马金凤随太乙新班经漯河辗转来到安徽的界首演出。

当时的界首是个繁华的水陆码头,附近驻扎着国民党的十多万军队,云集大量商贾,有“小上海之称”。

界首繁华起来,便有许多艺人纷至沓来,名角荟萃,好戏连台。比较著名的除马金凤之外,还有阎立品、毛兰花等,以及来自开封的徐文德、徐艳琴夫妇。

徐文德1909年出生,杞县高阳集人。高阳位于杞县西南,是秦汉之际著名策士、曾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齐王田广归汉,不战而下70余城的“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家乡,集市比较繁华,许多高台戏班经常来这里演出。

徐文德很小就是个戏迷,不到10岁就进入杞县六班学戏,拜著名武生张万清为师,到十五六岁时就在杞县一带小有名气。徐文德的个子比较低,在台上扮演元帅、武将、绿林好汉等角色显得不够威武,他便特意把枪刀把子的尺寸加长,舞动起来虎虎生威,给人豪迈雄壮、气度不凡的印象。

徐文德勤学苦练,对技艺要求精益求精,常说:“一日不练,上台难看”,“熟能生巧,巧中求精”。20世纪30年代初,徐文德来到开封,一边演出,一边向在开封演出的京剧名流于富美、兰约春、白玉亭等虚心讨教,学会了扎翎、别相、拉马三彩等绝招,尤其是他那“滚身出枪”的绝技,以及别具一格的采用对比的表演方法,塑造了赵云、周瑜、伍子胥、吕布、石秀、伍云昭等多个英雄形象,很快就名动省垣,成为知名的武生。

这时,原名杨玉枝的徐艳琴来到开封,搭班永安舞台。20多岁的徐文德和“年方二八”的杨玉枝同台演出《二龙山》、《兴汉图》、《春秋配》、《杭州打擂》等戏,一个演美女,一个扮英雄,日久生情,于1937年喜结秦晋之好,杨玉枝随夫姓,改名为徐艳琴。

徐艳琴出生在夏邑县,9岁时随父母讨饭到密县,拜师学艺,出科后先后主演了《玉虎坠》、《红月娥背刀》、《樊梨花征西》、《老征东》等戏,很受观众欢迎,被誉为“十二岁红”。徐艳琴扮相俊秀,文武兼工,表演眉目传情,形神兼备,从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出发,演得形象鲜明,风采动人,惟妙惟肖。徐艳琴的唱腔优雅婉转,刚柔相济,高低自如,疾徐有致,刻画人物声情并茂,生动细腻,扣人心弦,成为开封豫剧舞台上的新秀。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文质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守湖州》,在豫声剧院由司凤英首先演出。不久,徐艳琴、徐文德夫妇便担任了主演。蒋文质1903年出生,原籍浚县,自小客居开封,在私塾里读书,自学文学、历史,在书画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平日靠出卖字画补贴家用。日寇的暴行,激发了蒋文质的忧国忧民之情,夜不能寐,奋笔疾书,借湖州太守女儿柳长青女儿坚守湖州、英勇抗敌的巾帼英雄形象,鼓动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司凤英和徐艳琴分别演出后,受到开封观众的热烈欢迎,1937年的《河南民报》发表评论说:“情节可歌可泣,堪称时代之力作。”

1938年5月,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中,徐文德、徐艳琴夫妇逃出开封,一路南行,到漯河参加王福臣为掌班的景乐班,在附近演出。不久徐文德、徐艳琴随景乐班来到当时有“小上海”之称的界首,打炮戏就是《守湖州》。这时,徐艳琴20来岁,艺术上臻于成熟,很快就引起轰动。旅居界首的剧作家张介陶观看演出后,激发了创作热情,一口气创作了《陈圆圆》、《一门忠烈》、《胭脂》、《青梅》、《相府逾寇》、《庚娘》等戏,由徐文德、徐艳琴在界首联袂演出,引起轰动,徐艳琴被誉为“四好名旦”之一。

张介陶1897年出生于商丘县,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在北伐战争中曾身先士卒,立下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已是人到中年的张介陶仕途蹭蹬,又对蒋介石的消极抵抗政策痛心疾首,自号“逃亡废人”,愤然脱下军装,扔下枪杆,拿起笔杆,开始戏剧创作。

1938年,张介陶描写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滴血花》在界首一上演,立即便引起轰动,观众群情振奋。张介陶乘机登台演讲,号召大家奋起抗日,誓死不做亡国奴。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介陶随徐文德夫妇来到开封,《陈圆圆》、《一门忠烈》等戏上演后,受到省城观众的好评,《河南民报》评论说是“富有民族精神及发扬正气之佳作”,张介陶变得炙手可热。

1948年,解放战争到了大转折阶段,开封成为关内第一座被解放的省城。在解放开封的激烈战斗中,徐文德在南门外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死,徐艳琴再赴界首,张介陶回到老家商丘。抗美援朝运动中,张介陶借古喻今,创作了《抗秦救赵》一剧,借信陵君和大梁(开封)名士侯赢、朱亥的壮举来壮抗美援朝的声势。1952年,张介陶迁居安徽蚌埠市,后竟白云绿水,不知所终。

徐文德惨遭不幸后,徐艳琴揩干眼泪,再赴界首,组织成立了“中州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中州剧社并入马金凤领导的解放剧团。不久,马金凤回河南参加商丘人民剧团,徐艳琴赴江苏,先后参加丰县大众剧团、徐州专区实验剧团、江苏省梆子剧团担任主演。

徐艳琴唱腔优雅,文武兼工,无论是刀马旦、帅旦,还是青衣、花旦,都得心应手,演得惟妙惟肖,刻画人物形象鲜明,风采动人,是一名蜚声豫、皖、苏的优秀演员。1957年,徐艳琴在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胭脂》,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徐艳琴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1959年,徐艳琴主演的《战洪州》主要唱段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从五十年代开始,徐艳琴一直以江苏省为主要舞台,为豫剧在江苏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金凤到界首后,在第一舞台主演《秦雪梅吊孝》、《洛阳桥》、《卖衣收子》、《卖油郎》等剧,一炮而红,声名日隆。在界首的“四好名旦”中,马金凤来得最晚,却是后来居上,很快唱响,排在第一名。

当地报纸总结的“四好”是:马金凤唱得好,徐艳琴舞得好,阎立品长得好,毛兰花哭得好。

经过十多年的坎坷磨砺和艰苦努力,22岁的马金凤终于跻身于一流演员的行列。

本文《豫剧春秋(108)豫剧界的传奇夫妻徐文德和徐艳琴》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yjcq/4064.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89)樊粹庭“一生中最艰苦的一个阶段” 下一篇:豫剧春秋(97)“崔家炮铺”走出的一家人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