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77)从豫剧皇后到梆子大王

豫剧春秋

樊城

第十七章

2、从“豫剧皇后”到“梆子大王”

1938年,开封的春天虽然美丽,却是短暂而伤感。

随着榆钱儿一串串地飘落,槐花一嘟噜一嘟噜地开放,开封的街面上,伤兵越来越多,逃难的也人越来越多。在倭寇的铁蹄和炮火下,华北一片糜烂。

到了5月,空袭警报越来越频繁,日本鬼子的炸弹像下饺子一样落在开封四周,河南省政府各机关、学校、团体相继西撤,樊粹庭、陈素真、常香玉等大批艺人,或搭乘火车,或徒步跋涉,纷纷撤出开封。

随着演员的纷纷撤离,开封的戏曲中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撼动。但也正是大量演员的四散流落,使豫剧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

正是1938年开封豫剧艺人的大撤离,奠定了豫剧成为地方戏中演员最多、观众最多、演出团体最多、覆盖面最大的基础。

1938年5月,樊粹庭带着陈素真和赵义庭、李金花、聂良卿、袁玉文、陈玉虎、朱长兴、张同如等几位“狮吼剧团”的主要演员,走许昌、南阳,经过镇平,来到内乡县的马山口,过了一年多的闲居日子,直到1939年初冬,才辗转来到洛阳。

那时的洛阳是一个军事重镇,加上河南省政府等机关从开封迁移过来,聚集了大量军政要人和伤兵、难民,显得杂乱而繁华。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卫立煌是个戏迷,他看了陈素真一场演出后,就为她精湛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高雅的台风倾倒,每到星期六都要把陈素真请过去演出,军政要人白崇熹、陈诚、孙连仲、汤恩伯、孙桐萱,以及时任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和华侨领袖陈嘉庚等都看过陈素真的演出。

在洛阳演了八九个月戏之后,1940年初秋季节,樊粹庭、陈素真等带领狮吼剧团乘火车来到西安。

这次大转移,充分显示了樊粹庭的社会活动能力。在战乱年代,火车人满为患的情况下,樊粹庭通过关系,在列车上挂了一节专车,沙发、床铺、饭桌应有尽有,专供陈素真、田岫玲和陈素真的弟子郭清芳乘坐。

西安是西北五省的重镇,是中原通往陕、甘、川、疆的交通要道,一度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公元前11世纪,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在西安或其附近地区建都,历史长达1100多年。抗日战争前夕,这里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安是西北军和东北军的驻扎地,也成了仅次于重庆的抗日大本营,成了大批军界要人出没的军事重镇。抗日的炮火中,大批中原难民向西流徙,西安聚集了大量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的难民。

苦难的生活孕育了黄河中下游流域共同的民俗文化,看梆子戏是这些劳苦民众宣泄爱恨情仇的一种重要方式。戏台上生旦净丑演绎的欢乐悲伤,也演绎着他们心中的酸甜苦辣。有时,哪怕身上只有一文钱,他们也会摸出来,让戏台上的热闹来暂时抚慰或者麻醉自己苦难的心灵。

西安,也成了商贾、百优、三教九流讨生活的大码头,成了多种物资汇合流通的集散地。

狮吼剧团初到西安,在南苑门的三山剧院演出。

在马山口闲居期间,樊粹庭又编写了两部爱国题材的历史剧,《克敌荣归》和《伉俪箭》,使“樊戏”增加到九部。再加上樊粹庭改编的《桃花庵》,十部大戏轮番上演,在西安打了个四面开花,部部叫好,场场爆满,唱红了陈素真,唱红了樊粹庭,也唱红了狮吼剧团。

当时剧团对陈素真这个大主演是二八分账,一场演出下来,她能分二百元左右。西安的观众对陈素真非常喜爱,在她的“豫剧皇后”名头上,又加上了“梆子大王”的冠冕。一次陈素真在广场上演出《三上轿》,能容纳4000人的广场,一下子涌过去6000多人,真个是万头攒动,人山人海。陈素真一场戏所得,换了五两黄金,还余下一百多元。陈素真用这些黄金打造了一个鸡心型的大牌子,上面镌刻着“忠于艺术”四个大字,以砥砺自己不断进步,再攀高峰。

“忠于艺术”这块金牌,陈素真在1948年和尹晶天离婚后,由南京返回开封时,连同大量的照片和首饰,托付给同乡胡长逸,后来竟辗转被带到了台湾,直到1992年,才由移居台湾的侯传勋在参加河南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时带回,在新郑机场交给陈素真。

半个世纪过去,这块金牌也像陈素真一样,经历了许多坎坷磨难,但依旧是光华灿烂。

而它的主人,却已经是两鬓飘雪,满脸沧桑。

在西安的两年,陈素真的艺术造诣达到颠峰,可谓是春风得意,如日中天。用她自己在回忆录《情系舞台》中的话说,就是“西安的两年,是我这一生最得意和最幸福的两年。西安的两年,是我这一生的黄金时代。”

本文《豫剧春秋(77)从豫剧皇后到梆子大王》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yjcq/4036.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81)陈素真与尹晶天离婚 下一篇:豫剧春秋(69)常香玉拣回一条命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