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春秋(65)14岁的常香玉唱红省城
豫剧春秋
樊城
第十五章
陈素真、司凤英、常香玉三家的“对台戏”在开封唱了三四个月,实实大饱了开封观众的眼福、耳福。于是,就有好事的热心观众开始打分了,评她们为“豫剧三鼎甲”:陈素真是头名“状元”,司凤英是二名“榜眼”,常香玉是三名“探花”。才十四岁的常香玉,能够和两位名满省城的大主演齐名,分庭抗礼,已经显示出了她的艺术实力和潜质,显示出了她的后生可畏,势不可挡。
1、14岁的常香玉唱红省城
1937年,有了王镇南、史树明、张丙运等知识分子的参与,新成立的“中州戏曲研究社”日益红火,门庭若市,常香玉迅速成为名动省城的主演、红角,地处偏僻的醒豫舞台也跟着发了财,经理魏少春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
河南梆子豫西调和祥符调虽然同出一源,但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清朝末年著名的生角演员杨小德和旦角演员纪喜来对豫西调唱腔做过一次重大改革,把和祥符调大致一样的唱腔,改唱“下五音”,受到豫西观众的喜爱,创造出新的唱腔体系,使豫西调与祥符调有了明显的差异,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流派。此后的许多年中,因战乱和交通不便等各种因素,各路梆子划地为界,互为壁垒,基本上各不往来。20世纪30年代之前,除了李门搭等几个豫西调演员常年在开封演出之外,互相交流的很少。
张凤仙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却心高志大,一心要把常香玉培养成艺压群芳的大主演。张凤仙明白,女儿虽然在省城打响了,唱红了,站住脚了,但那唱腔,那表演,都是跟前辈们学的。陈素真的名气之所以那么大,主要还是因为她创制了“祥符调”的新唱腔,要想盖过陈素真,就必须有更大的突破,有自己新的东西才行。尤其是陈素真从北京返回开封后,在大陆电影院和光华戏院演出,再次引起轰动。常香玉观看了陈素真摇曳多姿的表演,眼前仿佛打开一个新天地,就跟父亲商量,想学学“祥符调”的唱法。
常香玉的这一想法,正好对上张凤仙的心思,于是,张凤仙就安排常香玉一有空闲就去看“祥符调”的演出,从中“偷戏”。
常香玉精力充沛,尽管每天的演出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她还是能挤出时间勤学苦练。有时刚唱完中轴戏,就赶快卸装,跑去看“祥符调”、“豫东调”,有时也去看看京戏。除陈素真外,常香玉还先后观看了著名祥符调演员陈玉亭、司凤英、赵义庭、马双枝、王润枝、田岫玲、玫瑰花等人的戏。
但“偷戏”就像偷学武功难以得到内功心法一样,“偷”来“偷”去,还是难窥堂奥。张凤仙一咬牙,就花钱给常香玉请来了“祥符调”著名旦角聂良卿。
聂良卿一有工夫,就赶到常香玉家里,教常香玉学习“祥符调”的各种唱法,使之很快融入常香玉固有的唱法中。比如《红娘》的那段唱:“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到书馆去探望先生的病情。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吓哄呵,我就说张先生的病情不轻。你若是救迟慢可就要丧命啊!”这板唱原是用的“豫西调”,“豫西调”走的是下五音,用以表现红娘聪明活泼的性格是不够味儿的。学了“祥符调”之后,常香玉就改用走上五音的唱法,听着活泼调皮,机俏灵动。
这几句唱腔一改,使常香玉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迈出了从一个优秀演员到豫剧大师的重要一步。
在日后的艺术实践中,常香玉以“祥符调”、“豫西调”两大流派为基础,同时还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营养,巧妙地融会贯通,开创了常派声腔艺术。
新闻热点
- 豫剧春秋(68)洛阳一带的豫西10-31
- 豫剧春秋(78)陈素真几次被骗10-31
- 豫剧春秋(85)陈素真坎坷的中10-31
- 豫剧春秋(39)豫剧史上的模范10-31
- 《豫剧春秋》书籍目录10-31
- 豫剧春秋(66)常香玉和陈素真10-31
- 豫剧春秋(73)当之无愧的“人10-31
- 豫剧春秋(74)常派艺术传人(10-31
- 豫剧春秋(109)马金凤名震豫10-31
- 豫剧春秋(60)周海水三进开封10-31
推荐关注
- 豫剧春秋(69)常香玉拣回一条10-31
- 豫剧春秋(32)戏曲脸谱的起源10-31
- 《豫剧春秋》书籍目录10-31
- 豫剧春秋(72)常香玉为抗美援10-31
- 豫剧春秋(25)迫不得已的选择10-31
- 豫剧春秋(16)豫剧曾被封建官10-31
- 豫剧春秋(15)烟花深处的春华10-31
- 豫剧春秋(65)14岁的常香玉唱10-31
- 豫剧春秋(53)“河南梅兰芳”10-31
- 豫剧春秋(105)卢殿元科班中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