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57)樊粹庭的早期剧本创作

豫剧春秋

樊城

第十三章

3、樊粹庭的早期剧本创作

豫剧草台班演出很少有剧本,多是老艺人口头传授,加上艺人历史知识和文化程度的欠缺,内容的不合情理,用词的不当,枝蔓冗长,水词套话,自然也就难免。

豫声剧院的改革初见成效,演出越来越红火,樊粹庭便开始着手净化和美化剧本,投入大量精力,亲自创作和改编剧本。

樊粹庭是河南大学的第一届文科硕士,又有几年深入河南广大乡村的实践经验,能把握时代风气,对社会的大变革有深刻的了解,在编写剧本时常把反封建、提倡民主平等的思想作为主题,一经上演,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在樊粹庭的率领下,豫声剧社通过建设剧场、组建队伍、制订制度、艺术革新、编写剧本等多项革新,革除了梆子戏许多难登大雅之堂的土俚、鄙俗之气和迷信、淫秽内容,有组织地进行了全方位的豫剧都市化建设,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和决定性的胜利,出现了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局面,演员的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两三倍。

豫剧由俗趋雅的变化,使观众群体不再只是以前的劳工大众和低知识阶层,也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甚至连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刘峙也带领妻子儿女来剧场观看夜场演出《凌云志》。

豫声剧社的全面革新,让人耳目一新,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省会开封的报纸作了热情而大量的报道,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如《河南民报》先后发表文章,赞《涤耻血》“命意正大”,赞《霄壤恨》“费尽导演功夫,用电影作法构成”,“是警世的杰作!是伟大的悲剧!”

樊粹庭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紧扣时代脉搏,贯彻民本思想,弘扬人性,突出爱国主义与妇女的觉醒。尤其是他对女旦的重视,促成了豫剧由“外八角”向女性为主角的位置转换,开创了“吃包子吃馅,听豫剧听旦儿”的新时代,他新创作的七部戏,无一不是以女性作为主角。

早期的“樊戏”全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豫声剧院拥有陈素真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天才演员。

1934年,陈素真重回省城舞台,虽然一举成名,但她所演出的,毕竟都是从梆子戏艺人口传心授中学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不免杂芜错谬、粗俗简陋,而且这些剧目都是老艺人唱熟的,很难淋漓尽致地展现其艺术天赋。

樊粹庭是豫剧大改革家,也是最优秀的实践者,他根据陈素真的自身特点,量体裁衣,接连为陈素真编写了《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霄壤恨》、《涤耻血》、《女贞花》等七出新戏。

这七出戏立意新,唱词新,演一出红一出。尤其是《三拂袖》一剧,樊粹庭为了使陈素真全面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也是考较一下她到底有多大的天分,给她安排的角色,先是闺门旦,然后是刀马旦、武生、扇子生,最后又恢复为闺门旦。戏路宽、基本功扎实的陈素真,果然不负所望,都演得超出想象的成功、精彩,就连一向对演员要求严格的樊粹庭也忍不住在全体大会上说:“我实在服了大姑娘了,真是天才,天才!”

樊粹庭的豫剧革新,在于切合实际,而不在于标新立异,并不是一味把现有的一切都打倒,而是在立足于现有的,除旧布新。对于豫剧文词,他力求通俗,但不失雅致,保留民间戏曲艺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厚等优点,革除低级庸俗、文理不通、缺少文学性的语言。他当时为陈素真所编创的剧本,都达到了雅俗共赏,获得非常好的剧场效果。

本文《豫剧春秋(57)樊粹庭的早期剧本创作》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yjcq/3986.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45)豫剧“三鼎甲”的榜眼司凤英 下一篇:豫剧春秋(52)陈素真被一伙蒙面人劫持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