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36)大相国寺与豫剧 马双枝

豫剧春秋

樊城

第九章

那时马双枝年方十六,正当妙龄,一双小脚,长相俊俏,光彩照人,在剧中扮演张爱姐,形象秀美,娇艳妩媚,唱腔清脆甜润,灵巧花俏,表演细腻活泼,清新动人,观众无不喝彩叫好,一时轰动省城,马双枝也从此和豫剧解下不解之缘。

1、大相国寺与豫剧

豫剧的繁荣发展,有一个地方功不可没,那就是千年名刹大相国寺。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在大相国寺的菜园里发生。

如果说开封是豫剧的殿堂,相国寺就是支撑这座殿堂的大梁;如果说开封是豫剧大本营,相国寺就是这大本营的中军帐。

“自古名山僧占多”,我国的古寺名刹,大部分建在深山大川之中,即便是在城市,也多为郊畿荒寂之地。在我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素负盛名的相国寺,却地处开封城的中心闹市区。

一千多年来,相国寺的晨钟暮鼓、佛经木鱼曾感染了寺外的芸芸众生,而开封城中的声色犬马、嚣嚣市尘也对相国寺有着很大影响,形成一个很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国寺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据说是建在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府邸的旧址上,初名建国寺,不久便毁于战火。据《汴京遗迹志》记载,唐朝初年,这里是歙州司马郑审的宅园。唐朝长安元年,名僧慧云来这里云游,见后花园里有梵宫影,隐隐绰绰显出当年建国寺的模样,以为是佛祖点化,就化缘募钱,买下了这个宅园,并铸了一尊高达一丈八尺的大铁弥勒佛。这时,正赶上唐睿宗从相王位登上皇帝宝座,就把这座新建的寺院赐名为相国寺。

北宋时期的相国寺,规模庞大,有64座禅、律院,是赵宋王朝的皇家寺,当时就已经成为商贾百姓的交易中心,也成为开封市民游玩娱乐的重要场所。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一节,就详细生动地描写了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百姓交易的盛况。开封周围的居民,外地的客商、游人、官员、士子,每到开封,总要到相国寺转一转,在这里不但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物品,还可以欣赏到各种歌伎乐舞、说唱杂艺、百戏傀儡等文娱节目。

相国寺这一贴近民间市井的文化传统,一直沿流下来,到解放初期仍然风行不衰。

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艺术品位、源远流长的民俗与佛经相结合的快乐哲学,及其所孕育的杂技、曲艺和戏曲艺术,大相国寺连同北京的天桥、济南的大观园,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曲艺的三大发祥地。

20世纪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豫剧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大相国寺就成为一个演出的大舞台。

1926年前后,大相国寺“中山市场”内先后建了四个戏院,这四个戏院就是上演了一出出好戏,涌现出许多优秀演员的“同乐舞台”、“永乐舞台”、“永安舞台”和“国民舞台”。这四座舞台的建成,标志着在广大乡村的土台子上漂荡了几个世纪的梆子戏,正式登上了城市舞台,标志着豫剧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永乐舞台位于相国寺西院,座北朝南,有六百个座位,两边可容纳买站签的观众上千人。1935年樊粹庭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豫剧改革实践,将这个院子改建为“豫声剧院”,舞台装饰一新,在正月初一正式鸣锣开演。

1938年日军占领开封后,“永乐舞台”改为“快乐剧院”,经理是朝鲜人。1941年由阜玉和接任经理。1945年日本投降后,岳振风担任经理,名字改为“和平戏院”。1948年开封解放,这里成为“开封市豫剧二团”的演出场所。

同乐舞台位于相国寺藏经楼后鱼池沿街路南。此地原为寺内养生池,1927年“中山市场管理处”将其填平,北边建戏院,初名“中山舞台”,座东朝西,木架席顶,舞台很小。1930年改为“同乐舞台”,1934年改名“河南大舞台”,1938年4月改名“中原大戏院”,1952年改建为开封市青年宫。

永安舞台在相国寺火神庙内。昔日庙内原是一个大鼓书场,1926年中山市场管理所利用庙宇大殿,建成戏院。戏院呈南北长方形,木架席顶,池内长条木凳,一年后换成长条连椅,池座八百左右,两边有站签,是当时相国寺最好的戏院,在1938年日寇侵占开封前停业。

国民舞台在相国寺西院,原为和尚院,1927年由中山市场管理所改建为戏院。日军侵占开封后改为劳工所。1947年开封戏剧工会组织过几次义演,解放后改名为“相国寺剧场”。

本文《豫剧春秋(36)大相国寺与豫剧 马双枝》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yjcq/3980.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38)唱河南坠子的马双枝 下一篇:豫剧春秋(39)豫剧史上的模范夫妻马双枝和杨金玉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