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19)被“开除族籍”的贯台王王海晏

豫剧春秋

樊城

第五章

4、被“开除族籍”的贯台王

王海晏的青壮年时代,还是在清朝末年,属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像王海晏这样受到广泛欢迎,能够在老家安度晚年,并以将近九十岁高龄寿终正寝的演员,实在是凤毛麟角。

比王海晏小26岁,并长期和他同台演出,人称“小红脸”的贯台王,就没有他这样幸运了。

贯台王年轻时因为唱戏,曾经被扫地出门,开除过族籍。

贯台王原名王致安,1874年出生在封丘县的贯台集。

小时候,王致安的家里很穷,常年住在常寨村的姥姥家,割草放羊拾柴火,啥活都干,就为了混口饭吃。

常寨村离清河集很近,王致安拾柴火时,常偷跑到清河集偷看小天兴班练功、排戏,看过戏后就和小孩们一起学着戏中人物玩耍。

有一天,王致安正玩得开心,被从旁边路过的天兴班班主许老六看见。许老六见他聪明伶俐,唱得有滋有味,在腔在板,是块学戏的料,就让他到戏班学戏,对他说,你要肯学戏,以后一定能唱个满堂灌!王致安高兴得一蹦老高,从此以后,他不但可以天天唱戏,还有个吃饭不受冷眼的地方了。

王致安要学戏,可恼坏了贯台集王姓家族的人。他们觉得,王致安就是逃荒要饭,饿死冻死,也不能当“下三赖”的戏子,也省得丢了姓王的人,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看王致安执意要学戏,贯台集的一些王姓家族中好事的,撺掇着族长,召集全族人开祠堂、告祖先,开除了王致安的族籍,让他死了也得做孤魂野鬼,不能入祖坟。

王致安也很倔,一气之下,从此改名叫“贯台王”,意思很明白:你们不是嫌贯台集王家出个唱戏的丢人吗?我偏要不管唱到哪儿,都敲响亮明我就是贯台集姓王的,看你们除了不让入祖坟,还有别的啥咒好念,啥法好使? 

在清河集的小天兴科班中,贯台王主攻红脸,学戏认真踏实,日夜苦练,等三年出科时,已经是技艺不俗的演员了。

在小天兴班中演了一年效师戏后,贯台王到长垣、滑县一带演出,很快就唱红了。

不久,贯台王来到开封,在火神庙戏楼搭班,一出打炮戏《秦琼打擂》,演唱得洒脱利落,悠扬婉转,赢得了满堂喝彩,义成班管主看了非常高兴,当即决定让他留下来,并开出高价码。

义成班名角云集,其中就有人称“关大王”的王海晏,贯台王处处留心,勤学苦练,技艺日进,不久就有了“小红脸”的称号,和王海晏一起并列为班中台柱。

贯台王的嗓音沙甜,唱腔丰润柔婉,兼融各家之长,掌握多种演唱技巧,能够依据剧情运用自如,控纵适当,或起腔很低,越翻越高,高亢峻拔,更显激昂;或起腔很高,越盘越低,低回婉转,愈见凄楚。

尤其是他在和“关大王”王海晏同台演出《马芳困城》时,王海晏扮演马芳,贯台王扮演马芳的义父杨波,老少两个红脸配合默契,雄健高昂和低回柔婉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深受开封观众的欢迎,海报一出,戏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成为义成班的看家戏。

贯台王成名后,贪杯爱酒,平日里喜欢时不时地喝上几口,逐渐养成了习惯,到演出时怀里还揣着一个小酒壶,在唱大板戏前,背过身去偷偷抿一口润润嗓子,接着就细声慢气地唱起来,滋腻耐听,清晰明朗,越来越精神抖擞,终于声灌全台,回响隐隐,有如神助。

对他的这一习惯,开封的老戏迷很快就适应了,每次演出,只要一见他转身,就知道要干什么,一个个脸上挂着会意的微笑,屏声敛气,台下一片寂静。等他一段唱完,立即掌声四起,连连喝彩叫好。

1927年,冯玉祥第二次主持豫政期间,打神毁庙,禁演神戏,一些戏班被解散,再加上贯台王年老体弱,唱腔不复当年的高亢洪亮,不得不离开舞台。但他这个没有“族籍”的人,却不能回到老家去,只好开了个小小的粮行维持生计。

1934年,贯台集村在开封做生意的王衔举,和开封城里的一个商人打官司,因为地面不熟,举目无亲,投靠无门,本来很占理儿的事,眼睁睁地看着要输,迫不得已只好求到被开除了族籍的贯台王门下,请他找熟人疏通关节。贯台王利用在开封的关系,多方奔走,终于打赢了官司。

这一来,老家的王姓族人对贯台王另眼相看,不以为辱,反以为荣,重开祠堂,为他恢复了族籍,并请他带着戏班到贯台集连演三天戏。

贯台王与族人讲和,死后终于能入祖坟,平生最大的一块心病消除了,在老家过了三年安稳日子,于1937年与世长辞,享年64岁。

本文《豫剧春秋(19)被“开除族籍”的贯台王王海晏》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yjcq/3944.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14)山陕甘会馆戏楼 下一篇:豫剧春秋(28)步生莲花阎彩云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