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17)叱咤省城舞台的“关大王”

豫剧春秋

樊城

第五章

2、叱咤省城舞台的“关大王”

豫剧能够如此受到观众欢迎,是和其拥有一批优秀演员分不开的。

据艺人们传说,在开封享有盛名的河南梆子戏班义成班、公议班、公兴班,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存在,俗称“老三班”。到了清代中期,以开封为中心的“内十处”祥符调班社就更多了,期间也涌现出来许多优秀演员。

张履谦在《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中,提到部分知名演员如狼妞、小刺、狼羔、黑红搅、董林、丙辰等,但因当时的艺人文化水平很低,留下的资料很少。

邹少和在《豫剧考略》中,择优列举了他见过的部分演员:简客、张才、秦大成、郎高、秦金音、李金城、张小春等等,对红脸王海晏和男旦李剑云犹为称道。

王海晏以演关公戏擅长,在清末民初年间的开封舞台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王海晏扮演的关公,融儒将风范和武将气魄为一体,端重肃穆而不失凛然神威,纯朴而苍老浑厚的唱腔,精湛的技艺,每次都博得满堂喝彩,把一个活关公展现在舞台上,人送外号“关大王”。

1848年,王海晏出生在杞县沙窝集的一个贫苦农家,幼年时就到清河集天兴班学戏,主攻红脸,出科后到开封义成班演唱,20岁左右就成了台柱子。王海晏唱念做打各方面都很精擅,而演唱更是不同凡响,功力浑厚,中气充沛,发于丹田,喷口而出,嗓音苍劲雄浑,饱满凝重,韵味浓烈。

尤其是王海晏的“脑后音”,堪称当时一绝,唱得高亢豁亮,挺拔圆转,运用自然适意,有曲尽而余音不绝之妙,往往随意甩上一腔,观众便如醉如痴地叫起好来。

王海晏扮演的关公,活似神威庄严的关云长再世,一腔托出便有气吞山河之感。他在《单刀赴会》中船上的一段唱,气势磅礴,犹如波涛滚滚,大江东去,生动地表现了关公的英雄气概。其他的如《古城会》、《过五关》等戏,王海晏都能把关公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王海晏从艺数十年,是一个文武全才的须生演员,艺术精湛,出类拔萃,戏路很宽,不仅擅演“关公”戏,而且演“马上红脸”戏在当时也没人可以企及。尤其他的“噙腔”绝技,唱中带笑,笑里有唱,不同的唱腔里糅合着不同的笑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不同场景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把豫剧男声唱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当时独步舞台,在演员和开封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下燕州》一剧中,王海晏扮演赵匡胤,当演到与曹吉定计杀刘王时,在唱腔中运用几个不同的笑声,表现他识破奸计的得意神态,有极强的感染力,收到强烈鲜明的艺术效果。

1926年,开封大相国寺建成第一个豫剧戏院——永安戏院,王海晏已经年近八旬,仍登台演出祝贺。

当王海晏被人搀扶着走上舞台时,观众席上立即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叫好声。等到他演唱最拿手的《马芳困城》和《关公挑袍》选段时,仍然是声震屋瓦,响遏流云,余音久久不息,豪气不减当年,观众更是激动万分,如醉如痴,喝彩声此起彼伏,犹如叠潮涌浪。

王海晏演了一辈子戏,有了些积蓄,在老家也置买了田产。他性格豪爽开朗,乐善好施,待人热情仗义,从来不以大师自居,对乡邻、对后生演员都是一片赤诚,无论是扶危济贫,还是授技传艺,都尽心竭力,有求必应,老家的人都说他,演戏演的是关公,做人学的也是关公,喊他一声“关大王”,一点也不冤枉。

1937年,王海晏以89岁的高龄在老家杞县沙窝集去世,受过他教诲的许多豫剧名角如陈玉亭、徐金发、张子林、彭海豹、张心田、筱火鞭等,以及开封戏剧界的大批艺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艺人们传说,给王海晏送葬时,虽然是一个大晴天,天边却传来隐隐的雷声,似乎是老天也在对这位为河南梆子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老艺人表示敬意,也似乎是王海晏高亢洪亮的唱腔还在天际缭绕、回旋。

本文《豫剧春秋(17)叱咤省城舞台的“关大王”》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yjcq/3938.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13)一座戏园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下一篇:豫剧春秋(26)狐狸美人时倩云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