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10)豫剧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老师

豫剧春秋

樊城

第三章

3、豫剧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老师

清末民初豫剧的繁荣发展,是和一大批优秀演员纷纷涌现分不开的;而优秀演员的成长,则更离不开好老师的培养。

各地的豫剧科班为确保教学质量,争相聘请名师。如高崖科班的姬福升、白庙集科班的张柄祥、蔡子庆、傅兰春,刘荣泰科班的杨庆华、陈留德胜班的马西官、李玉仙、火头鱼,王老明科班的刘双印、王文志,密县火石岗煤窑科班的王小奇、田双印、谢占奎,招讨营卢殿元科班的于得水、王大成、张芳金、杨喜顺、管玉田等。

但最为著名、最有成就的老师,还是封丘县清河集天兴班的孙延德

孙延德乳名叫小灵,人唤灵妮,1865年出生在封丘县邵寨村。

孙延德小时候家里很穷,十来岁时随父亲逃到黄河东,进入窝班学艺,生、旦兼攻。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不久便崭露头角,半年就可以登台演出,声音虽然还未脱童稚,却清亮嘹利,一鸣惊人。

三年科满后,孙延德又唱了一年效师戏,已经是名声大震,遂到祥符县衙的公兴班搭班,在附近各县巡演。他扮相俊俏,嗓音甜润,白口脆巧,走场如弱柳扶风,婀娜多姿,唱腔清脆甜美,珠圆玉润,观众大为欢迎,送其外号“白酥瓜”、“白菜心”,有俗谚流传说:“宰了骡子卖了马,也要见见白酥瓜”;“要听就听梆子曲儿,要看就看白菜心儿”。

清光绪九年,也就是1883年的春节,孙延德应邀回到老家封丘县,在县衙戏班唱戏,轰动了县城,蒙县令亲自折节下交,再三诚恳挽留,遂转入县衙戏班。光绪二十一年,孙延德又应邀到长垣县的毛家戏班搭班,写戏邀请演出的也纷纷接踵而至,毛家班的戏价随之大大提高。

孙延德天资聪明,博闻强记,青衣、花旦、刀马旦及文武小生行行通,门门精,还能兼演净行,是个难得一见的全才,这为他后来当老师打下了基础。

三十岁以后,孙延德专习刀马旦,更是精益求精。他博采众长,融会各家,潜心演练,并在舞台上长期实践,在继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有自己鲜明风格的技艺,趟出了一整套刀马旦表演的新路子,唱腔清醇隽永,表演刚健洒脱,武功出神入化,刚柔并济,用以表现巾帼豪杰、脂粉英雄,可谓是形神兼备,恰到好处。

孙延德不但戏路广,而且会的戏非常多,能包本诵记全剧各角戏路台词的大戏就有三百六十多部,经常演出的有《坐楼》、《美人图》、《劝夫》、《金盆记》、《花园赠珠》、《天门阵》、《对花枪》、《夺永州》、《白莲花临凡》、《玉虎坠》等数十出。无论在哪里搭班,不管到哪里演出,几乎没有遇到过孙延德不能扮的角,不能演的戏。

也许是太过劳累,也许是天妒英才,1905年,孙延德40岁时,嗓子突然坏了,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戏台。

孙延德不能再登台演出的消息传出后,各地的戏班管主竞相聘请他任教,结果还是清河集的许长庆势力最大,把他请到小天兴班担任教师。

孙延德在清河集窝班共教了六期,许老六去世后,他又在原武县城王举人科班教了三期,在滑县大屯、半坡店,以及原阳的黑师、封丘县的刘村各教一期科班,学生达400多名。

孙延德根据自己的舞台经验,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桃李花开遍梨园,许多名演员如李剑云、时倩云、王絮亭、王清云、徐金发、刘进学、筱火鞭、许树云、李德魁、常金生、张子林、阎彩云等,都是他的弟子。

1926年,孙延德又收了陈素真、孙兰芳等女弟子,使他的技艺得以绵延传播、发展提高。

陈素真在回忆录中说:“孙先生演了一辈子好戏,也教了一辈子徒弟,开封一带的名角,十之八九都是他的弟子。”

孙延德为培养豫剧人才,殚精竭虑,呕心沥血。1947年,孙延德以82岁高龄在老家去世,直到逝世前夕,还孜孜不倦地为弟子们讲戏。

孙延德的弟子遍及开封周围各县的戏班,开封城内的三个最著名的戏班天兴班、义成班、公议班,名角大都出在他的名下。以至于开封的豫剧舞台,缺少了孙延德的学生,甚至连一台戏都凑不成。

随着豫剧的发展繁荣,孙延德的弟子、再传弟子遍布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甘肃、湖北等地,大多都成为主演、骨干。甚至台湾的豫剧演员,也可以从他身上找到渊源。

孙延德全力育徒,耗尽心血,成就之大,豫剧界无出其右者,不愧是一代宗师。

本文《豫剧春秋(10)豫剧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老师》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yjcq/3859.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2)宋都东京为戏曲发展提供了舞台 下一篇:豫剧春秋(3)宋杂剧的产生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