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形成与发展】
戏剧种类与特点——粤剧(1)
【形成与发展】粤剧初称“广东梆黄”,又称“广东梆子”、“广府大戏”等,是广东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境外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为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
粤剧产生于广东,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此时,海盐腔已传入广东,并有江浙一带的戏班来此演出。明清时期,有诸多的外地班社来到广东,有海盐腔、弋阳腔、昆腔、梆子、徽调、汉调等。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粤剧中有着明显的弋阳腔和昆腔的成分。
清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与“外江班”两种,本地班多演梆子腔,“外江班”则演徽班戏。到了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自封为王,因此清政府禁绝粤剧15年。这15年中,粤剧艺人只得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中,也有挂着京剧等其他剧种名头进行演出的。如此一来,粤剧中的梆子腔和二簧腔开始合流,甚至二簧的成分超过了梆子。
辛亥革命时期,粤剧艺人受“春柳社新戏”(文明戏,也就是早期话剧)的影响,组织“志士班”进行革命思想宣传。同时,粤剧开始改良,内容和形式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到了1920年左右,粤剧的语言由“戏棚官话”改为粤语,彻底本地化,演唱也由“假嗓”改为“本嗓”,梆子和二簧都唱低八度,从而使梆子和皮簧的风格和唱法统一了。
20世纪20年代后,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省港大班”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南方大城市的大剧场里进行演出,大量地吸收了文明戏、话剧和电影的手法,使整体艺术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和转变。“过山班”则在内地的城乡进行演出,基本维持着粤剧的传统风格。
【音乐与唱腔】粤剧的音乐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兼用,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板腔体有梆子和二黄两类,梆子有:首板、煞板、中板、慢板、芙蓉、叹板等板式;二黄有:滚板、首板、慢板、二流等板式。梆子和二黄都有反线、乙反和霸腔等区别,而梆子的多数板腔还有男腔平喉、女腔子喉唱法。另外,还有西皮(相当于京剧的四平调)、板眼、粤讴、木鱼、恋坛、南音等腔调。
栏目导航
新闻热点
- 豫西调有哪些代表人物?08-05
- 宋金朝代时期的戏曲发展简史08-29
- “唐派”有哪些弟子?08-05
- 什么是“依字行腔”?07-31
-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09-17
-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秦汉时08-22
- 什么是“拉山膀”?07-31
- 戏曲知识试卷,你能答对几个10-31
- 京剧脸谱谱式09-20
- 什么叫“唱堂会”和“堂会戏07-31
推荐关注
- 豫剧传统戏中的“五大铡”是08-10
- 什么是“跳辙”?07-31
- 光山花鼓的渊源流变?08-12
- 什么是“喷口”?07-31
- 如何从唱腔体制上区别中原各07-31
- 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09-03
- 戏曲中什么是“慢板二钹”?08-10
- 什么是“看家戏”?07-31
- 《梨园春》的“戏迷擂台赛”07-30
- 曹县“三张”指什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