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粤剧【形成与发展】

戏剧种类与特点——粤剧(1)
【形成与发展】粤剧初称“广东梆黄”,又称“广东梆子”、“广府大戏”等,是广东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境外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为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

粤剧产生于广东,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此时,海盐腔已传入广东,并有江浙一带的戏班来此演出。明清时期,有诸多的外地班社来到广东,有海盐腔、弋阳腔、昆腔、梆子、徽调、汉调等。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粤剧中有着明显的弋阳腔和昆腔的成分。

清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与“外江班”两种,本地班多演梆子腔,“外江班”则演徽班戏。到了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自封为王,因此清政府禁绝粤剧15年。这15年中,粤剧艺人只得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中,也有挂着京剧等其他剧种名头进行演出的。如此一来,粤剧中的梆子腔和二簧腔开始合流,甚至二簧的成分超过了梆子。

辛亥革命时期,粤剧艺人受“春柳社新戏”(文明戏,也就是早期话剧)的影响,组织“志士班”进行革命思想宣传。同时,粤剧开始改良,内容和形式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到了1920年左右,粤剧的语言由“戏棚官话”改为粤语,彻底本地化,演唱也由“假嗓”改为“本嗓”,梆子和二簧都唱低八度,从而使梆子和皮簧的风格和唱法统一了。

20世纪20年代后,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省港大班”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南方大城市的大剧场里进行演出,大量地吸收了文明戏、话剧和电影的手法,使整体艺术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和转变。“过山班”则在内地的城乡进行演出,基本维持着粤剧的传统风格。

【音乐与唱腔】粤剧的音乐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兼用,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板腔体有梆子和二黄两类,梆子有:首板、煞板、中板、慢板、芙蓉、叹板等板式;二黄有:滚板、首板、慢板、二流等板式。梆子和二黄都有反线、乙反和霸腔等区别,而梆子的多数板腔还有男腔平喉、女腔子喉唱法。另外,还有西皮(相当于京剧的四平调)、板眼、粤讴、木鱼、恋坛、南音等腔调。

本文《粤剧【形成与发展】》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992.html

上一篇:粤剧【舞台与表演】 下一篇:评剧舞台与表演 角色与行头
相关文章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