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1)旧称“黄梅调”、“采茶戏”
戏剧种类与特点——黄梅戏(1)
【形成与发展】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采茶戏”,为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安徽、江西、湖北、福建、浙江、江苏以及台湾等地区。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它的前身是湖北省黄梅县的民间采茶调,称为“黄梅调”。19世纪,“黄梅调”随着逃荒者传入安徽省安庆地区扎根。
黄梅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和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一些小戏,进而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青阳腔和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形成故事完整的“本戏”;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开始职业化,从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曾与京剧合班演出,受越剧、扬剧、淮剧以及评剧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音乐的唱腔有所改进,取消了帮腔,并试用胡琴伴奏,表演则吸收借鉴了京剧等剧种的艺术形式;
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现今,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员,如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马兰、韩再芬、郭宵珍、汪静、张小萍等中青年演员。
新中国建立初期,黄梅戏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一个地方小戏,音乐体制、表演和舞台等方面都较简单。1952年,黄梅戏开始进入上海演出,逐渐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家、演员。1953年,安徽省成立了三十多个黄梅戏专业剧团,对传统黄梅戏进行了整理和加工,使它的整体艺术有了提高,音乐的进步尤大:“平词”的表现力增强了,并创造了新腔,伴奏由单纯的打击乐器发展为管弦、打击乐并用。另外,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从此,黄梅戏逐渐发展成为安徽省的地方大戏。
栏目导航
新闻热点
- 豫西调有哪些代表人物?08-05
- 宋金朝代时期的戏曲发展简史08-29
- “唐派”有哪些弟子?08-05
- 什么是“依字行腔”?07-31
-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09-17
-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秦汉时08-22
- 什么是“拉山膀”?07-31
- 戏曲知识试卷,你能答对几个10-31
- 京剧脸谱谱式09-20
- 什么叫“唱堂会”和“堂会戏07-31
推荐关注
- 《梨园春》的“戏迷擂台赛”07-30
- 豫剧传统戏中的“五大铡”是08-10
- 什么是“跳辙”?07-31
- 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09-03
- 曹县“三张”指什么?08-05
- 什么是“看家戏”?07-31
- 戏曲中什么是“慢板二钹”?08-10
- 如何从唱腔体制上区别中原各07-31
- 什么是“喷口”?07-31
- 光山花鼓的渊源流变?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