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准确度不高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清代地方戏(3)

徽戏是清代的地方戏中在北京享名最久的剧种,独具风光几十年。徽班融汇了二簧、昆腔、京腔、拨子、吹腔和小调等多种戏曲声腔,被统称为“徽戏”。嘉庆、道光时,有湖北汉调伶人进京搭徽班演出,自此徽班就逐渐转入以唱皮簧腔为主了。
昆曲在以徽班为代表的“花部”的强压下,越来越衰微,班社不断减少,艺人只好投入到徽班之中,插演昆曲。花部的强势受到清政府的干预,自嘉庆三年发布禁令,除昆、弋两腔照准演出外,对秦腔、徽调、乱弹、梆子、弦索等戏严行禁止。虽然清政府禁戏的声势很大,却由于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禁令也就形同一纸空文。
清代地方戏的剧目数量之巨,堪称历史之最。史料载:1956年全国第一次戏曲剧目统计时,统计出传统戏曲剧目共51867个,属清代地方戏的剧目、剧本有上万个。清代地方戏多为出身于农民或农村的手工业者、城市社会底层的艺人集体创作出来,所以就形成了清代地方戏贴近民众的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清代地方戏主要是根据历代演义、小说改编而成的。另外,也有根据杂剧、传奇、话本、曲艺等形式改编、移植的。清代地方戏的题材可分为历史戏、妇女戏、爱情婚姻戏、公案戏、神话戏和诙谐小戏以及无法归类的戏。其中,历史戏有《如意钩》、《清河桥》、《阳平关》等,妇女戏有《花木兰》、《樊江关》等,爱情婚姻戏有《买姻脂》、《何文秀》等,公案戏有《探阴山》、《奇冤报》等,神话戏有《画中人》、《琵琶洞》等,诙谐小戏有《老换少》、《祭头巾》等。
清代地方戏有着强劲、凄切的主体风格,它创建了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导的音乐体制和由此带来的新的剧本文学形式。另外,戏剧文本的结构形式由传奇的分出转变为分场的结构形式,从而型制不再像传奇那样拖沓繁冗、结构松散,而是有着结构严谨、适宜观众接受的特色。不过,清代地方戏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语言芜杂、准确度不高等。

本文《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准确度不高》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882.html

上一篇:戏曲花雅之争 徽班进京献艺 下一篇:《中国戏曲文化》一艘带领大家航行戏曲文化广博海洋的文化之舟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