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杂剧有短剧型制文人剧的特点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明清杂剧(1)
明代杂剧是在元代杂剧的衣钵上发展而来的,而清代杂剧又是在明代杂剧的余绪上发展形成的,明、清杂剧在这一时期的戏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在戏曲文学上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明杂剧是在元杂剧衰微的情况下产生的,是结束南北文化隔断并以南方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一统的结果。这里说的“以南方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之一统”,指的是明朝立国初期建都南京并以此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它是元代南北实现统一后以杭州为代表的南方文化的继续。
明杂剧是在元杂剧衰微后,融入宋金杂剧、金院本等多种戏曲艺术而形成的,明杂剧作家们多风格的创作使得其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生动灵活。明杂剧的音乐体制也有着灵活多样的特点。明杂剧的体制,是对北剧和南戏进行大胆的结合,使北曲南化、南曲北化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体制。明杂剧是短剧型制,但规模又没有严格的限制,较自由,短的有《中山狼》、《昭君出塞》,长的有《一文钱》、《郁轮袍》等。明杂剧的本质是文人剧,有着抒情写意的特色,能够寄托人们的审美思想和情感,特别是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它塑造的人物,均表达了一种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求变创新、不拘一格的主体意识和主观精神。
明杂剧于近400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明代的沈德府、藏晋叔等人对明杂剧大加贬低,斥之为“按拍者既无绕梁遏云之奇,顾曲者复无辍味忘倦之好”,就连近代的王国维也在《宋元戏曲史》中对明杂剧抱轻视的态度,说“其词亦无足观”,名家们的观点导致了人们对明杂剧的忽视与忽略。幸好,明杂剧受到了近代的吕天成、王世贞、祁彪佳和近人郑振铎、吴梅、刘大杰等人的注意,并重新对明杂剧进行了研究,这样,明杂剧终于得到了世人应有的注意。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新闻热点
- 豫西调有哪些代表人物?08-05
- 宋金朝代时期的戏曲发展简史08-29
- “唐派”有哪些弟子?08-05
- 什么是“依字行腔”?07-31
-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09-17
-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秦汉时08-22
- 什么是“拉山膀”?07-31
- 戏曲知识试卷,你能答对几个10-31
- 京剧脸谱谱式09-20
- 什么叫“唱堂会”和“堂会戏07-31
推荐关注
- 戏曲中什么是“慢板二钹”?08-10
- 如何从唱腔体制上区别中原各07-31
- 豫剧传统戏中的“五大铡”是08-10
- 光山花鼓的渊源流变?08-12
- 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09-03
- 什么是“喷口”?07-31
- 什么是“看家戏”?07-31
- 《梨园春》的“戏迷擂台赛”07-30
- 什么是“跳辙”?07-31
- 曹县“三张”指什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