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曲艺术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活起来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民族戏剧的独有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成为国粹和瑰宝。戏曲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决定了戏曲艺术的振兴又紧密牵连着中华文化的复兴。近年来,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伴随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戏曲事业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院团发展、理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在有力地输血与培植之下,戏曲艺术的振兴曙光重现,同时也应看到,受新的文化样式和传播方式的冲击,戏曲艺术生存发展遇到不少困难,依然未能走出整体亚健康状态。如何克服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成为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让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首先是个传承问题。任何一种艺术都脱离不了生发的土壤,戏曲艺术亦如此。戏曲艺术从诞生到现在,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所以能够传承下去,就是因为中国戏曲艺术植根于民族民间,并能从人民生活中不断地吸收思想艺术营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革新和创造。翻开中国戏曲史,我们不难发现戏曲演出总是与重大节日、庆典紧密相连。每当喜庆之日,城里乡间都喜欢搭台唱戏,让邻里乡亲分享喜悦与快乐,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这说明,戏曲艺术的根在人民大众,这是戏曲艺术的立基之本,也是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不能背离的正途。在这个前提下,把那些立得住、传得久,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老剧目传承好,演绎精品,保持魅力不衰,根系发达。
对戏曲艺术的继承只是基础与前提,并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戏曲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这样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艺术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同样有一个基点和方向问题。戏曲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来自于丰富的生活土壤,因而无论是剧目还是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都应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创新。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生活,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生活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富于艺术魅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戏剧作品,在不断创新中彰显戏曲的独特艺术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要贴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大力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使之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在艺术创新方面,应该从近年来春晚小品备受观众喜爱中得到启示。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称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笔者认为,戏曲艺术创新就应该演好故事,演好中国故事。比如吉剧,作为一个新兴的地方戏剧种,自创建以来,以其植根生活的戏剧主题、喜剧化的表演风格、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和民族化的音乐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剧种个性,善于以歌舞演“中国故事”,传统剧目《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新剧目《三请樊梨花》、《三放参姑娘》等,都是至今活跃在舞台上的经典剧目,深受群众喜爱。新创排的《贵妃还乡》、《鹿乡女人》等剧目,在国家级舞台上亮相,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些剧目所讲的故事,与时代合拍,充满生活气息,既有很强的观赏性,又寓教于乐,故事中的人物刻画和矛盾冲突,对传承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崇尚基本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警世醒脑的作用。
振兴戏曲艺术,希望在于传承和创新,更大的创新在于戏曲院团体制机制的创新。只有积极探索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新体制新机制,改进戏曲教育、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师徒传承,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才能推动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
栏目导航
新闻热点
- 豫西调有哪些代表人物?08-05
- 宋金朝代时期的戏曲发展简史08-29
- “唐派”有哪些弟子?08-05
- 什么是“依字行腔”?07-31
-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09-17
-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秦汉时08-22
- 什么是“拉山膀”?07-31
- 戏曲知识试卷,你能答对几个10-31
- 京剧脸谱谱式09-20
- 什么叫“唱堂会”和“堂会戏07-31
推荐关注
- 光山花鼓的渊源流变?08-12
- 如何从唱腔体制上区别中原各07-31
- 什么是“跳辙”?07-31
- 什么是“看家戏”?07-31
- 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09-03
- 《梨园春》的“戏迷擂台赛”07-30
- 豫剧传统戏中的“五大铡”是08-10
- 什么是“喷口”?07-31
- 戏曲中什么是“慢板二钹”?08-10
- 曹县“三张”指什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