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戏剧种类与特点——京剧(1)

【形成与发展】京剧又称“皮黄”、“西皮”、“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为“中国国粹”,素有“国剧”之称。
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其形成是在徽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养分的过程,也是大批优秀演员不断艺术创新的过程。
京剧约形成于19世纪清代的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个有着将近200年历史的戏曲剧种。它起源于徽调(又称“二簧调”),结合汉剧西皮调,又吸收了秦腔、昆曲等部分剧目、音乐曲调、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间曲调。
徽戏(徽调)进京的时间是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当时,徽州的商人组织戏班进京给皇帝祝寿。第一批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由高朗亭率领的“三庆班”。“三庆班”有着很强的艺术特点,在主唱徽剧二簧调的同时,还能兼唱昆曲、罗罗腔、梆子腔等,从而迅速迫使秦腔演员到徽班里唱徽调,使徽戏吸收了秦腔的艺术成分。之后,又有一些徽戏的班社相继进京,以“四喜”、“和春”、“春台”最为著名,加之“三庆班”,是为当时轰动京城的“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以优美多样的音乐唱腔和海纳百川般的气度,逐步登上了北京剧坛的“霸主”之位。
道光年间,随着湖北艺人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人进京加入徽班,他们将楚调(即湖北西皮调)融入徽剧之中,使徽剧再一次得到了充实与丰富,被人称为“皮簧戏”。
很快皮簧戏在角色行当、表演等方面就有了历史性的重要改变:皮簧戏的主要角色行当由旦角转变为老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老生演员,有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王洪贵、李六等,这些老生演员挑起了皮簧戏的大梁,取代了之前旦角的主要位置。另外,皮簧戏的表演重心由旦角戏的重“做功”转变为老生戏的重“唱功”。这一时期可谓皮簧戏发展成京剧的重要阶段。
清同治、光绪年间是皮簧戏的鼎盛时期,由于受到皇室的宠爱,光绪年间,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演员,老生行有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卢胜奎、杨月楼等,武生行有俞菊笙、黄月山、杨隆寿、姚增禄等,旦行有俞玉琴、陈德霖及稍晚些的王瑶卿等,净行有何桂山、金秀山等,丑行有王长林等。这些演员对皮簧戏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老生谭鑫培和旦角王瑶卿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他们突破常规地对皮簧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京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正式形成的。

本文《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wenhua/1048.html

上一篇:京剧的唱腔伴奏 舞台与表演 下一篇:南派京剧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