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与发展】昆剧又称“昆腔”、“昆曲”,旧称“昆山腔”,流行于我国众多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戏曲剧种之一,影响范围很广,被尊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约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由南戏流传到江苏昆山地区,与当地的语音、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昆山腔”发展演变而成。元末明初,昆山腔即在江苏昆山一带流传。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善发南曲之粤,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另周玄帏《泾林续记》曾载朱元璋召见昆山107岁老人周寿谊时问:“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可见当时昆山腔已具一定影响。
从明初到明代中叶,昆山腔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之一(其影响较小,流传地区狭隘)。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江苏太仓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总结出一整套昆腔曲唱的规范,形成昆曲唱腔体系,被称为“水磨腔”。不过此时的“水磨腔”只是清唱,还没有被运用到剧曲当中。
时过不久,昆山的作家兼音乐家梁辰鱼接着对昆山腔进行了研究和打磨,并为它写了第一部传奇《浣纱记》,使昆山腔开始在剧曲中运用,立刻使一些文人雅士争相为昆山腔写传奇剧本。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的影响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后期,昆曲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且在戏曲舞台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独占戏曲界鳌头长达200多年。
明代后期至清代初期,昆曲艺术倾倒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并于明代后期时入宫廷,清初成为皇家演出的主要剧种。明代天启初年到清康熙初年是昆曲的全盛时期,因它的独尊地位而被称为“官腔”。
万历末年昆曲流传到了北京、湖南等地,明末清初又流传到四川、贵阳、广东等地,在不同的流行地区演变出了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北方地区的称之为“北昆”,流行于南方地区的称之为“南昆”,另有许多支脉,如昆弋、湘昆、川昆等。
明代后期,昆曲的班社分为民间职业戏班与家班两种,职业戏班在城市和乡村演出,家班由士大夫所蓄养。当时,南京、苏州等地的职业昆班数量非常多,昆班们在竞争中促使表演艺术愈加进步、成熟。
清军入关后,江南地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昆曲家班解散,演员则流入职业戏班,从而使两种班社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交流与借鉴。明末清初,昆曲的演出缩短,开始出现“折子戏”。到了清代乾隆后期,昆曲演出的基本形式都为折子戏。
自康熙年间始,昆曲开始出现衰亡的迹象。幸好当时作家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暂时延缓了昆曲的衰落,当时北京城里几乎家家戏班都上演这两部作品。
乾隆年间,昆曲曾在北京与京腔争胜,在经过“花雅之争”后,昆曲以失败告终,在我国北方就风光不再了,只是在南方还占一定的优势。
到了清末,北方的昆曲几近绝迹。民国初年,南方仅存的几个昆班也很艰难。迷恋昆曲的张资东、穆藕初、徐凌云等人士为了保留住昆曲的余脉,在苏州创建了“昆剧传习所”,并邀请了仅存的昆班“全福班”的老艺人进行授讲,所教学员均为“传”字辈,这样,传统的昆曲艺术才得以保留下来。
建国后,一部分“传”字辈的昆曲艺人坚持了下来,昆曲得到了扶持,成功地复活。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新闻热点
- 豫西调有哪些代表人物?08-05
- 宋金朝代时期的戏曲发展简史08-29
- “唐派”有哪些弟子?08-05
- 什么是“依字行腔”?07-31
-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09-17
-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秦汉时08-22
- 什么是“拉山膀”?07-31
- 戏曲知识试卷,你能答对几个10-31
- 京剧脸谱谱式09-20
- 什么叫“唱堂会”和“堂会戏07-31
推荐关注
- 豫剧传统戏中的“五大铡”是08-10
- 光山花鼓的渊源流变?08-12
- 什么是“喷口”?07-31
- 戏曲中什么是“慢板二钹”?08-10
- 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09-03
- 如何从唱腔体制上区别中原各07-31
- 《梨园春》的“戏迷擂台赛”07-30
- 什么是“跳辙”?07-31
- 什么是“看家戏”?07-31
- 曹县“三张”指什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