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舞台与表演 角色与行头
【舞台与表演】昆曲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一般只有一桌两椅,以及帐子、布围之类。桌子能够象征地代表山坡或楼台,而椅子可象征高台、门洞等。不过,在实际演出中并不拘于此,在可能的条件下,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舞台装置,从而更好地衬托和表现剧情、人物。
其表演艺术有着浓厚的抒情意味,特别是体现于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可以说有着强烈的舞蹈性。昆曲的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在长期的舞台演出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表演程式严谨,并且形式优美、抒情性强、动作细腻、精湛,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表演有着独特的体系,“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配合使用,不仅有着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还能够将歌唱与舞蹈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角色与行头】昆曲在早期由于属于南戏系统,角色的基础是生、旦、净、末、丑、外、贴七门。到了清代中期,在《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包括: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为“男角色”。另有老旦、正旦、小旦、贴旦,为“女角色”。还有打诨的一人,称为“杂”。
后来,在南方昆曲中演变为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要角色,并有了更细致的分类,其中小生又分为:大冠生、小冠生、巾生、鞋皮生(穷生)和雉尾生五类;旦角又分为:老旦、正旦、做旦(可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和六旦(贴旦)。
在昆曲的支派中,角色方面各有不同的门类,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技巧。
昆曲的人物造型,其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式样的丰富、色彩和装饰的讲究以及脸谱的使用三个方面。昆曲以明清传奇为主体,其传奇剧目中的人物穿戴式样丰富,巾冠类有:冕旒、幞头、晋巾、唐巾、方巾、束发冠、不伦帽等;衣着类有:红袍、青袍、圆领、布衣、破衣、绣袄、裙等;鞋有靴和厚底靴等。
其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两个级别的角色偶而也会使用。
栏目导航
新闻热点
- 豫西调有哪些代表人物?08-05
- 宋金朝代时期的戏曲发展简史08-29
- “唐派”有哪些弟子?08-05
- 什么是“依字行腔”?07-31
-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09-17
-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秦汉时08-22
- 什么是“拉山膀”?07-31
- 戏曲知识试卷,你能答对几个10-31
- 京剧脸谱谱式09-20
- 什么叫“唱堂会”和“堂会戏07-31
推荐关注
- 曹县“三张”指什么?08-05
- 光山花鼓的渊源流变?08-12
- 戏曲中什么是“慢板二钹”?08-10
- 《梨园春》的“戏迷擂台赛”07-30
- 什么是“看家戏”?07-31
- 什么是“跳辙”?07-31
- 如何从唱腔体制上区别中原各07-31
- 什么是“喷口”?07-31
- 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09-03
- 豫剧传统戏中的“五大铡”是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