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京剧大全 > 京剧新闻 >

1990—2010:20年京剧振兴之路

1990—2010:20年京剧振兴之路

记者 翟 群

12月7日,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在北京开幕,国家京剧院的京剧《满江红》成为开幕剧目。此次展演计划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5台剧目演出84场,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全国性京剧艺术盛会。

1990年是徽班进京200周年。自年初开始,全国各地就陆续启动了相关纪念活动。这年年底,文化部艺术局、北京市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戏曲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将活动推向高潮。其中的京剧优秀剧目荟萃演出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演活动,海峡两岸艺术家的同台演出尚属1949年以来的首次。参加演出的有来自24个省区市、中央直属机关及部队系统的50个演出单位的近4000名演职人员。

回忆起20年前的盛况,67岁的林瑞康记忆犹新:“我当时在文化部艺术局戏剧处工作。会演的阵容很强大,24天共演出56台、166场,观众达17万人次。演出剧目既有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斗》,也有新编历史故事戏和神话戏《杨门女将》、《盘丝洞》等,以及传统戏《龙凤呈祥》、《宇宙锋》等。谭元寿、袁世海、张君秋、杜近芳、马长礼、李世济、刘长瑜、李炳淑、冯志孝、孙毓敏、尚长荣、朱世慧等艺术大家都参加了演出。”

这仅仅是开始。以徽班进京200周年为契机,一系列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京剧艺术的政策措施逐步实施,活动团体应运而生。20年间,一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人们,为了京剧这项国粹艺术的繁荣发展而做出的努力也从未间断过。

政府与社会共同弘扬京剧艺术

1991年9月30日,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专家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社会各界热心京剧事业的知名人士组成。张庚、张君秋、俞振飞任委员会顾问,贺敬之任主任。不久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心下,文化部成立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由财政部拨款1000万元。1992年11月23日,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召开成立大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到会祝贺并讲话。

“当时基金会是个新事物,我们哪里知道怎么运行啊?为此还特意到中国人民银行去学习了一番,买了书回来看。”基金会一成立,林瑞康奉令负责具体工作。“在募集社会资金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海外商人、知识分子、艺术家们对祖国艺术的深厚情感,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对京剧这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视和扶持力度。”

1993年12月31日至1994年1月6日,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京剧之星”推荐活动,于魁智、邓敏、孟广禄、董圆圆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挖掘青年演员,同时恢复一批传统剧目。具体操作则由基金会找演员,找老师,出资复排剧目,例如给于魁智排的是李少春的《响马传》。虽然活动只有一周,但之前的教学工作持续了一年多。”林瑞康说。当年,6位京剧新秀走进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并成为今后每年一届的新年京剧晚会的开端。

为了答谢关心京剧事业的香港同胞,也为了让更多的国人看到民族艺术的发展现状,1994年,基金会组织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赴港演出。“演出取得了轰动效应,收到了700万元的捐助。以后每两年,对方都会邀请我们去演出一次。”之后,中国少儿京剧艺术团陆续开始了赴台湾、澳门的常态化演出,成为向港澳台同胞展示京剧艺术的重要窗口。

 1990年是徽班进京200周年。自年初开始,全国各地就陆续启动了相关纪念活动。这年年底,文化部艺术局、北京市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戏曲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将活动推向高潮。其中的京剧优秀剧目荟萃演出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演活动,海峡两岸艺术家的同台演出尚属1949年以来的首次。参加演出的有来自24个省区市、中央直属机关及部队系统的50个演出单位的近4000名演职人员。

回忆起20年前的盛况,67岁的林瑞康记忆犹新:“我当时在文化部艺术局戏剧处工作。会演的阵容很强大,24天共演出56台、166场,观众达17万人次。演出剧目既有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斗》,也有新编历史故事戏和神话戏《杨门女将》、《盘丝洞》等,以及传统戏《龙凤呈祥》、《宇宙锋》等。谭元寿、袁世海、张君秋、杜近芳、马长礼、李世济、刘长瑜、李炳淑、冯志孝、孙毓敏、尚长荣、朱世慧等艺术大家都参加了演出。”

这仅仅是开始。以徽班进京200周年为契机,一系列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京剧艺术的政策措施逐步实施,活动团体应运而生。20年间,一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人们,为了京剧这项国粹艺术的繁荣发展而做出的努力也从未间断过。

事实上,戏曲工作者们也自发成立民间艺术团体,积极开展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和普及。他们的行动和文化部等相关主工作管部门的举动相得益彰。

成立于1985年的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是成立最早的、也是中国最大的京剧艺术民间团体。成立之初,王纯、曹禺、张百发、张建民、翟泰丰、马少波等都曾担任名誉会长。协会一直以“将京剧昆曲送进学校课堂,普及到工矿、农村,将民族艺术之根深深扎在青少年和广大民众心中,为振兴京昆艺术准备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宗旨。

1993年,文化部艺术局给京昆协会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下达了“关于委托组织实施京剧演讲活动的函”,同意并委托协会负责京剧艺术演讲活动的组织实施,组织名称定为“京剧之旅演讲团”,由京昆协会主办,由李筠、孙毓敏、张晓晨组成三人领导小组,精选师资,聘请有较高艺术造诣和社会知名度的专家,培训骨干逐步扩建;在大、中、小三类校园中展开演讲活动,以点带面推而广之;由文化部给予一定开办经费,以后有偿服务。在演讲团宣讲的基础上,京昆协会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合作开办“京剧常识系列讲座”,这是一门理工科学生记学分的选修课,由协会组织艺术家、理论家轮流登台系统授课。

建立表演人才三个梯队

今年12月6日,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的8场汇报演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落下帷幕。回顾“青研班”创办14年来的历程,担任第一届到第四届10年“青研班”班主任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感慨道:“这的确是一项京剧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措施。”

改革开放近20年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使得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受到不小冲击。京剧艺术是角的艺术,200年的发展史证明,优秀艺术家的涌现是京剧艺术繁荣的根基。当时,袁世海等老一辈艺术家都已到古稀之年,“文革”前培养起来的李维康等一批演员最年轻的也已年近五十。相比之下,“文革”中崭露头角的演员们看得少、会得少、演得少,创作能力相对不足,但有思维敏锐、文化水平较高等优势。如何让他们成为跨世纪的人才?

长期以来关心京剧艺术发展的中宣部原部长丁关根提出,应该趁着老一辈艺术家还健在,由政府出资,让这些已经成为院团中坚力量的青年演员进一步强化训练,汇集科班教学和现代导师制的优势,以研究带动学习。

1996年10月,由文化部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班,招收了江其虎、邓敏、耿巧云、袁慧琴、朱强、赵秀君等26位演员。“教学任务很明确,具体实施却遇到了很多难题。是集中脱产学习还是半脱产?舞台实践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正处在黄金期的演员长时间离开舞台后没了人气怎么办?以这些演员为台柱的院团在这期间如何生存?” 张关正说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忧虑。半年后,丁关根亲自召开为期两天的集中总结会来解决这些问题。会议决定,将两年学制延长至三年,由脱产学习变为半脱产,实行“一个工程、两个导师、三相结合,集中学理论,回团搞实践”的分段制培养模式。

“一个工程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行当、流派、自身基础情况,配备不同的教师团队,例如为赵秀君一个人配了张君秋及其夫人、教花旦的张政芳、教昆曲的沈世华等6名老师;两个导师是指一个京剧表演专业的导师、一个文化课程的导师;三相结合是指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技术训练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此外,一年中演员有3个月的时间集中学习理论课程,一般选在演出淡季,一对一的剧目研习课则根据演员和老师的时间、区域灵活安排。这样一来,演员能安心学习,还可以带回去更多的戏让剧团演。” 张关正解释。

1998年,于魁智、张建国、张火丁、李海燕、管波、赵鸿、李胜素、孟广禄、李佩红、蓝文云等22名演员进入第二届“青研班”;从第三届开始,“青研班”开始多剧种教学。2009年5月11日,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学,共40名优秀青年演员,其中“80后”占了绝大多数。

2009年的夏末秋初,丁关根提出,为使丰富的京剧流派艺术薪火相传,应为流派的继承人提供学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得到著名流派前辈传授技艺,因此,制定一个以京剧流派艺术为内容的人才培养计划很有必要。“中国京剧流派艺术研习班”很快被提上了日程。2010年4月30日,北京京剧院教学基地举行开班仪式,“流派班”正式从规划走向实践。同时,“流派班”在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6家单位建立了教学基地。

“‘青研班’是对京剧演员进行统一授课,着重于全面深造和提升;‘流派班’则是划分流派单独授课,在教学模式上更有针对性。”京剧流派艺术研习班班主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郑重华说。

首届“流派班”从全国16个京剧院团、单位招收了66名学员,其中59人不到35岁。所学行当和流派涵盖了京剧界的19个流派,由梅葆玖、谭元寿、张学津、李世济等京剧各派名家担任指导教师。41名教师与66名学生的组合,基本构成了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搭配。

“66个学员分为两个班,一班23人,年龄稍大,着重与指导教师共同挖掘复排一些冷门的、将要失传的戏;二班43人,以‘80后’为主,任务是把本流派应知应会的戏赶紧学会。”郑重华介绍说,“‘流派班’的一个硬性规定是,指导教师一定要负责到学生所在的院团,把教学的戏排出来,成果要在舞台上体现出来。”

“前4届‘青研班’共培养了139名学员,其中京剧演员108名,加上‘流派班’一班的23名学员,以‘60后’‘70后’为主,他们还能在舞台上活跃10至20年。第五届‘青研班’40名学员和‘流派班’二班的43名学员,以‘80后’为主,他们能在舞台上活跃30年左右。他们和今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中选拔出来的‘90后’优秀演员,构成了现阶段京剧表演人才的3个梯队。”郑重华说。

用音像留存艺术,启迪未来

2007年7月9日,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在北京举办庆祝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胜利完成座谈会,宣告这项历时21年、容纳460部剧目的浩大工程圆满落幕。

经历十年浩劫后,大量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相继谢世,他们卓绝的表演艺术无法再现于舞台,而且往往连能够基本得其精华的传人都没有留下。硕果仅存的几位或因年事已高,或因经受劫难身被残疾,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未能得到充分继承。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倡议启动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选取现存的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表演的录音资料,由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京剧演员按这些录音配戏表演,并通过电视形式拍摄制作成音像制品。

根据这一设想,天津市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名义组织了一个临时的工作班子,延请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张君秋担任艺术指导,委托他组织专家,探索性地从存世的大量京剧名家的唱片与录音中选取重要的剧目和较完好的声音资料,由当代京剧演员为录音配演,制成光盘。

“首先是收集录音,大部分是从电台收集来的,还有一些存放在研究机构和艺术家、收藏家手中。没有用行政手段,需要一家一家地去跑,去借;然后组织班子,配像的演员主要从大师的中青年弟子、传人中挑选,导演、音响师一般都是聘请老艺术家或者曾经与其有过密切合作的人担任。”参与该工程的天津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刘连群介绍。

“没有专门的领导班子,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没有自己的演出团体和录音录像设备,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我们面对的主要困难。”刘连群总结。后来,工作组的成员们逐渐摸索出“平行流水、立体交叉、分细包干、各负其责”的工作方式。“这项工程先后涉及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可谓群策群力。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很多艺术家为了这项工程鞠躬尽瘁。张君秋先生就是在前往录音现场的路上去世的。”

音配像工程共收录了1905年至20世纪末115位艺术家的代表剧目,其中不少是堪称绝唱的合作演出,给后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剧目资料。“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不做这件事,现在已经做不成了。很多老艺术家已经不在了。”刘连群说。

与“音配像”不同,由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组织实施的“彩霞、晚霞工程”则是针对当今戏曲舞台上一批德高望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成长于新中国的中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他们摄制电视纪录片,留下他们精湛的技艺,记录他们宝贵的艺术经验。

这项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一期工程到2002年10月胜利完成,为32位老中青京剧表演艺术家摄制了电视专题片。2003年2月,二期工程启动,又为60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制作了专题片。其中既有耄耋之年的京剧名家李玉茹,也有孙正阳、赵麟童、童祥苓、张春孝、寇春华、宋长荣等菊苑耆宿;既有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孟广禄等当红明星,也有刚刚从“青研班”毕业的新秀。专辑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艺术家本人“谈戏说艺”,讲述学戏和演戏的心得,穿插精彩表演片断,并附上小传介绍其艺术生涯;二是艺术家的代表剧目集锦。

多项赛事百花齐放

1995年12月,文化部在天津主办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艺术节上,上海京剧院的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获得唯一金奖,湖北省京剧院的《徐九经升官记》获银奖,江苏省京剧院的《西施归越》、天津京剧院的《岳云》等获铜奖。此后,每三年一届的京剧节,成为促进京剧艺术继承发展的有力举措,成为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江苏省京剧院的现代京剧《骆驼祥子》、北京京剧院的近代京剧《风雨同仁堂》、上海京剧院的《贞观盛事》、湖北省京剧院的《法门众生相》、天津京剧院的《华子良》、南京京剧团的《胭脂河》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脱颖而出。

2008年,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山东济南举行,共有来自全国40多个参演单位的37台新创剧目参与演出,其参演剧目之多、演出规模之大均创下了中国京剧艺术节的纪录。文化部从中选调了15台优秀剧目进京演出,参加庆祝改革开放30年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活动。

为了配合人才培养,开辟拓宽京剧市场,古老的京剧艺术也借助现代传媒向更广大人群展示了动人魅力。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自1987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于魁智、孟广禄、张建国等京剧名家正是在大赛中获奖并成为名角儿;2001年10月8日,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联欢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2004年,首届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开赛;2010年,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举办。“现在看来,青京赛、学京赛、童京赛、票友赛已经形成循环,每4年举办一届,每年都没有轮空。”郑重华高兴地说。

五年扶持计划显成效

2005年,李长春、陈至立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并对其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2005年11月10日至30日,文化部对27个省区市的37个京剧院团进行了全面评估,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并拟定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设立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专项资金,以每5年为周期对京剧院团实行保护和扶持。第一期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一期实施期间,重点扶持了11个京剧院团的15台京剧新剧目创作,其中《成败萧何》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下鲁城》、《飘逸的红纱巾》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成败萧何》、《郑和下西洋》、《下鲁城》、《白洁圣妃》、《护国将军》、《飘逸的红纱巾》、《铁道游击队》7台剧目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曾侯乙》、《靺鞨春秋》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同时,一些重点京剧院团还进行了探索性、实验性的京剧创作,如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小剧场京剧《昭王渡》、上海京剧院演出的外国名著改编京剧《圣母院》等。

5年来,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共创作新剧目47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106台,演出11387场。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努力开拓市场,共演出13930余场,并进校园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150万人次,还通过讲座、互动等方式,提高了青年观众对京剧艺术的认识和热爱,培养了一批青年京剧观众。

《规划》实施期间,文化部艺术司举办了两届京剧表演培训班、一届京剧导演培训班和周信芳艺术流派研习班,共有来自全国28个国家、省级重点京剧院团的100多位演员和导演参加。同时,通过由院团申报项目再予以资金扶持的方式,支持全国重点京剧院团实施了多样的京剧人才培养计划,举办人才培训班近300班次。

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赴境外演出百余次1009场,足迹遍布美国、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智利、阿根廷、埃及、澳大利亚等31个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李少波表示,《规划》的实施,绝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添置设备,而是从剧目生产、院团管理、人才培养、拓展演出等多方面给院团提供了激励和帮助。“忙起来、活起来、好起来、富起来,这是近年来院团上下有目共睹的变化。”

沈阳市京剧院是这11个院团中唯一的地市级院团,该院副院长王均海欣慰地说:“现在剧院的人才梯队已经逐步完善,经过这几年的培养、选拔,已经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21岁的青年演员队伍。如今,我们演大戏不用再向外面借一个演员。”

夯实基础,明天更美好

面对这门日益焕发勃勃生机的艺术,从事京剧事业的工作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忧思。“育戏育人,是戏曲发展的根基。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已经下了很大力气,尤其是对中青年演员的培养,但是对一老、一小这两头还不够重视。”林瑞康解释说,学戏很苦,需要从小练功,但成材率不高。能够投身戏曲并一直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这直接导致了高等院校和戏曲院团选拔人才的基数小。她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在中专阶段对学生给予补助、奖励,甚至减免学费,无疑将会吸引到更多的生源,何况,这些孩子本身也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纪。

对此,曾经长期负责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工作的郑重华介绍:“中国戏曲学院每年招生550人左右,京剧表演专业不足1/10。由于考试门槛比较高,该专业的报名人数比较理想的情况也就是200余人。学院也曾经尝试走下去发现生源,或者扶持地方的戏曲中专教育,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还有很多老一辈戏曲工作者,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很早就退休了,空有一肚子戏没出来,拿着较低的退休金,生活并不宽裕。还有一些早年曾经跟艺术大师有过密切接触或合作的人,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是见得多、懂得多,对艺术大师了解得多。这些人是中国京剧的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尊重、关心和学习、挖掘。”林瑞康说。

张关正则强调了树立正确艺术观的重要性。“所谓艺术观,核心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满足观众的需求重要,还是迎合个别权威重要。”他说,一些著名流派在初创之时,都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青年演员不仅应该提高技艺,也应该学习前辈开门立派的那种锐气,为了发展和追求艺术,不怕挨骂,保持艺术家的良心。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20年来,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得京剧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只要有人在、有传承,京剧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张关正说。

本文《1990—2010:20年京剧振兴之路》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jingju/zixun/4009.html

上一篇: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为何相聚上海 下一篇:放眼京剧五十年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