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京剧大全 > 京剧新闻 >

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为何相聚上海

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为何相聚上海

云中岳

近日,退休后很少露面的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一起,为祝贺京剧申遗成功而在上海观看了全国首次京津沪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以江泽民为首的这三位原国家领导人,都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看京剧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仍然自始至终满含热情。这是对传统艺术的最高礼赞,也是对各大流派从未有过的高度评价。

这三位原国家领导人,对京剧十分酷爱。江泽民主席对京剧有着深厚的理解,中国国家领导人每年集体观看京剧演出,就是从江泽民主席开始的,中国人对京剧的真情,贯穿在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欣赏国粹的高雅艺术活动中。

1990年5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参加庆祝卓有成就的京剧音乐家李慕良先生艺术生涯60周年的作品音乐会时强调:“京剧千万不能失传。不仅不能失传,还要发扬光大。”江泽民同志说:“今天看了大家的演出,是最好的休息,是一次美的享受。京剧艺术、京剧音乐是我们的国粹。我们经常出国的人,在国外听到二黄导板,就想起了祖国。你们今天所有演唱的人,不仅本人是著名京剧演员,而且有许多是京剧名家的后代,是各个流派的传人。我很爱京剧,有空时也哼几段。”江泽民主席的这些动情之言,任何时候都让人听来十分悦耳,十分真切。让人们记忆犹新的是,江泽民在访美圆满成功时,还在美国即兴清唱了一段京剧,有板有眼,蕴味十足,博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朱镕基同志是著名的京剧行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把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潜心钻研京剧上。他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退休生活:“我在岗位上的时候,我不敢说是全国最忙的人,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间的一个。”“但是我的退休生活也很丰富。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的京剧,我现在不单是唱戏,而且还拉京胡,经过勤学苦练、名师指教,我现在拉胡琴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倍。”朱镕基说他的拉胡琴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倍,这是他很少赞扬过自己的地方。就在朱总理退休后不久,在他路过湖南时,他在下榻的湘麓宾馆专门邀请湖南京剧团琴师张再峰登门切磋技艺,在张再峰眼里,“他喜欢唱老生,唱得有板有眼,专业得让我吃惊。”那天下午,二人轮番配对,你拉我唱,“过瘾”了三个多小时。

朱镕基对京剧的爱好可以用一个“苦”字来概括。他总是叮嘱京剧演员们,没有勤学苦练是成不了伟大演员的。学京剧要不怕苦,特别是要苦学、苦悟、苦练。朱镕基十分看重京剧的传统戏。他告诫大家:“京剧有京剧的艺术规律,一定要苦练,坚持练传统戏,不会一两百出传统戏,成不了气候”。“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得上一定程度的创新”。

京剧“戏龄”已经超过70年的朱镕基,从幼年起就喜爱唱京戏,拉胡琴。8岁上台唱过戏,在长沙一中时,出演过《贺后骂殿》里的赵光义。2000年10月14日,他在访日期间接受东京广播公司TBS采访,并与100名日本民众举行电视对谈。一位日本观众问他喜欢京剧里的什么角色时,他回答说:“我喜欢京剧里面所有的行当,但是我自己是学着唱‘须生’。同时我也喜欢拉胡琴。什么时候去北京,我可以给你伴奏。”后来,朱镕基应主持人筑紫哲也之邀,现场拉了一段京剧过门儿,满场掌声雷动。

在国务院主持工作时,朱镕基的铁面无私让无数人感慨万端。但是,他离开工作岗位后对京剧的酷爱,也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这一方面让人看到了人民总理为人民的真情,更让人感受到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情谊。

李瑞环同志对京剧的热爱,更多地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他卸任后多在京津间走动,一般都与京剧相关。与江泽民和朱镕基爱好弹唱不同,他更醉心于京剧曲目的改编。最为业内称道的是,他改编自梅派名剧《生死恨》的《韩玉娘》,先后十易其稿,从整体布局、人物性格到故事情节,都作了较大改动,被认为是“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为传统京剧的改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他的促成下,历时17年之久的《中国京剧音像集萃》特辑于2003年底首发,其中收入了他亲自修订的4部戏:《西厢记》、《金·断·雷》、《刘兰芝》和《楚宫恨》。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评价这一特辑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

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就曾说,“喊一百句振兴京剧口号,不如踏踏实实抓一个团”,他亲自在青年剧团抓百日集训,邀请名角,以全封闭、大运动量方式训练年轻演员,排演名优剧目。退休后,他更亲自操刀改编多部剧目,并促成了多次赴京演出。

三位国家领导人齐聚上海,共同为京剧申遗成功而观看全国第一次京津沪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这百花齐放的底色牵动着亿万人的心:热爱京剧、酷爱京剧、继承京剧、发扬京剧、弘扬京剧——这是我们民族兴旺的希望,是我们民族发达的希望!

(来源:人民网)

本文《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为何相聚上海》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jingju/zixun/4006.html

上一篇:京剧非得戴着“非遗”帽子? 下一篇:1990—2010:20年京剧振兴之路
相关文章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