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川剧大全 > 川剧名家 >

“川剧小生泰斗”袁玉堃

袁玉堃- 简介

袁玉堃(1917年—2004年9月18日),男,川剧小生。出生于梨园世家。被称为“川剧小生泰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和国家老艺术家终身生活补贴获得者,原重庆市川剧院名誉院长。

9岁学艺,对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造诣很深,在60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书生形象,在20世纪40年代就享有盛名。解放初他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汇演,凭借《送行》夺得二等奖。1957年,他随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四国演出《玉簪记》等四出戏,赢得赞誉,更多次为中央重要会议演出,受到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的接见。文革后,他参演了“川剧艺术集锦”的拍摄,演出《送行》和《迎贤店》两个拿手剧目。在全国第四届演员讲习班上,他开课授徒,先后很多弟子都成为各个剧院团的艺术骨干。

2004年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袁玉堃- 经历

1917年2月22日,袁玉堃出生于成都天涯石西街的一个梨园世家,原名彭希寿。父亲二十几岁就是川剧名角,耳濡目染下,袁玉堃对舞台上的花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我也要上台去在花轿上坐坐。

八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随后改嫁,袁玉堃跟随父亲好友肖卓山搭班唱戏。没戏时,肖卓山家中也是好几口人,照顾不了他,他只得投靠三女襄,可三女襄全家都认为唱戏是没出息的工作,要他改学手艺。但他学戏的决心已定,又跑去投奔名鼓师二姑爷周岐山,10岁那年二姑爷为他请了名师宋书田教唱小生,改名为袁玉升(随养父姓)。

旧社会学戏老师要求是严酷的,一不小心,耳光就扇来了。据说,他的一只耳朵就是跟着宋书田学戏时被不慎扇聋,但因此也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为了掌握读书人的特征,使自己扮演的小生具有书卷气,即使在日常生活里,如逛街游寺庙,宋书田都教他不只是散心消遣,还要仔细观察寺庙里的壁画与木雕,从其中人物的动态、神采、风度中寻求借鉴。

之后他到川北著名的玉清科社学戏,在科社里狠学了几本大戏,如胡琴戏《二度梅》、《四进士》、《夺三关》等。那时没有剧作家,剧目流传主要是靠口授。为了多学戏,他不惜“偷师学艺”,不论有没有名气的老师唱戏他都看,也无论路途远近。哪怕价钱很少,他也要想方设法去搭班,目的就是去学戏。尽管很累很苦,但由此他也开始走红。20多岁时,他辗转到成都平民剧院、广汉南京大舞台、成都维新大舞台,表演的《彩楼记》、《黄袍记》、《情探》大受欢迎。

1942年袁玉堃重返成都,改名为玉昆(1946年改名为玉堃),搭过成都大戏院、锦屏大戏院、重庆大戏院,随着动荡的局势和川剧的没落他也起伏不定。建国后的文艺气氛使川剧迎来了春天,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都特别喜爱川剧,1951年元旦,袁玉堃加入了重庆市第一个国营剧院——实验川剧院,随后凭借《送行》在全国第一届戏曲汇演时夺得二等奖;在1958年武昌会议剧团汇演期间,他专门为毛主席演出《情探》,为此邓小平夫人卓琳还专门为川剧演员们包过饺子。

1959年,他随中国川剧院出访东欧四国,演出了《谭记儿》中的白士中、《焚香记》中的王魁、《逼侄赴科》和《百花赠剑》中的潘必正和海俊,赢得海外赞誉。袁玉堃一生演出了300多个川剧剧目,对于许多口授剧目已失传的今天来说,他完全称得上是“川剧小生的活字典”。

袁玉堃- 爱情

在风光的演出生涯里,袁玉堃一直都扮演着多情的小生,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很是多情。

袁玉堃的一生有过四位妻子:第一任妻子李永佑是位漂亮的中学生,婚礼是由养母在四川安县举行。1942年,妻子随他演出到乡下,生产时由于接生婆诊断有误难产过世;第二任妻子杨国兰是位志同道合的川剧演员,婚后一年也因病去世;第三任妻子马淑娴是他在成都锦屏大戏院演戏时认识的学生,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马淑娴父亲是当地大地主,看不起戏子,强烈反对两人结合,甚至表示要把他们活埋。于是他们便如戏中的恋人般在1948年逃婚到重庆。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天嫉真情,多年后马淑娴患上肺癌于1987年去世。

第四任妻子便是现在的肖自英,她比袁玉堃要小13岁。经人介绍后两人很快就结婚,但双方感情一直很好。至今肖自英还能回忆起当时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那时,我在江北区食品公司财会科工作,1980年爱人去世后,我从未考虑过婚嫁。这时市川剧院的夏庭光夫妇就把袁玉堃介绍给我,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文艺,从小就爱好戏曲歌舞,曾考上文工团,但由于家人反对没去成。后来,听说袁玉堃是个戏曲家,又是朋友介绍,觉得哪怕是应付也应该去见一见。那是1988年五六月间,我们约在枇杷山红星亭见面,先到的他正在那里练功,见到了我就请我到他家吃饭。后来才知道,他事先对人说,如果他看了觉得满意,就请到家里吃饭。吃饭后,他就讲起了自己凄楚的身世,讲着讲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后来见到外面下雨,坚持要我带上伞。其实那天雨不大,我出门就可以坐车,但他坚持要这么做,我不同意,他眼泪又要流下来了。”

后来,肖自英去还伞,袁玉堃又对她讲起了自己的苦处,想要肖自英留下来陪自己,这时肖自英才明白,原来借伞是下套,想要套住自己,这让明白人不禁想起了白娘子对许仙下的套。但肖自英的心是甜蜜的,慢慢的两人加深了了解,结婚就提上议事日程。没想到,他们的结婚申请提了3次,肖的单位都没同意。原来,当时单位主要考虑到两人岁数差距太大,年龄又大,身体都不好,未批准。但擦出来的爱情的火花并不那么容易熄灭,两人都不愿放弃,坚持到最后终于拿到结婚证。

1990年以后,袁玉堃身体就不怎么好,于是肖自英早上6点过就起床为袁玉堃准备早饭,基本上都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两块小蛋糕,鸡蛋还要用煮过虫草、枣子、西洋参、枸杞的汁液煮。平常还要补充营养品。就因为这样,袁玉堃1992年摔跤造成的脑出血就恢复得很好,神志一直都很清醒。

而袁玉堃也对老伴很依恋,由于行动不便,他只能呆在屋里。一次肖自英去成都办事,他就一定要她打个电话回来自己才安心,还总想让她配个手机,自己好随时跟她说话。肖自英快回来了,他就把坐椅挪到老伴床边,眼巴巴地等着,还告诉保姆,“阿姨要回来了,做点好吃的。”因为从小学戏,没有上过学堂,袁玉堃识字不多,于是一旦听说要开会发言,他就必定把老伴带在身边,这时老伴又变成了他的会议“秘书”。

两人也曾吵过架,却是为了袁玉堃难改的烟瘾。肖自英想叫袁玉堃少抽点,但他多年来养成的烟瘾已经很大,一天要抽一包多,怎么也戒不了。于是,肖自英干脆妥协,希望袁玉堃抽10元以上的好烟,因为她觉得好烟对咽喉的刺激要少些。

就这样相濡以沫过了十六年的夫妻生活,谈起这些,肖自英觉得很幸福。

袁玉堃- 最爱

尽管他曾经为自己的出名自豪过,尽管他也很关心妻子儿女,但他最爱的却是川剧。平常只要有学生学戏,他都来者不拒,就算是业余戏迷,像袁家岗的忠华川剧团,他教得也是一样认真投入。”肖自英说到他对川剧的热爱,眼泪就涌了出来。

肖自英说,家里一个月电话费就有200多元,基本上都是他和学生、川剧爱好者在电话里请教交流,“只要有学生上门求教,他一般都先让我安排好伙食,然后几人在家里慢慢教学,直到学生学好学懂为止。”有次学生请教经典片段《逼侄赴科》,尼姑向书生扔纸团那个细节始终演不好,袁玉堃就趁学生说话时猛地扔个纸团过去,让学生猛地吃了一惊。他当时就说,“这就是生活,就是要这种感觉!戏里有很多都是日常小事,必须从生活中学习。”

“只要他的身体还能活动,他每天早上就在练习基本功。只要有领导来,他就向领导要求,还想上台表演。他总在说,自己有三百多个戏,就想一个一个演出来,让别人写下来,留给后人。”肖自英说,袁玉堃在生病前后还坚持到川剧院上课,而他总想家离川剧院近一点,好让学生都到家里来上课,但直到去世,他的愿望都没有实现。

其实早在1989年,当时市领导就准备要给袁玉堃安排一套好房子,就在中华路原市川剧院旁,但袁玉堃听了建议却推辞了,他解释说:“川剧院还有很多年轻演员没房子,我现在房子还可以,不如把这点钱在川剧院边盖房子,先解决年轻人的住房。”后来几次分房也没有他的份,但他没有更多的怨言,只是暗暗感慨学生学戏不方便。

当然,袁玉堃一直还有更大的心愿没有完成,那就是如何振兴川剧。到了20世纪90年代,川剧已难复当年辉煌,观众日渐稀少。作为硕果仅存的川剧元老,他着急了,更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我不想活来享福,我决不能把我的戏带到马克思那里去。”

他曾经熬了两个晚上,让剧作家把自己演过的一出戏完整记录下来。听到川剧《金子》接二连三全国获奖的消息,即使在病床上,他也兴高采烈,对前来看望的剧院领导说:“你们为川剧树立了一面旗帜,阻挡了川剧下滑的趋势,但这还不够,还应该有更多的优秀剧目,而不仅只有《金子》。”

遗憾的是,临终前袁玉堃还想和《金子》编剧合作,将他演的三国戏都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人,但这个宏大的愿望也随着他的离去而成为永远的遗憾。


本文《“川剧小生泰斗”袁玉堃》地址://www.feritterzi.com/xiqudaquan/chuanju/mingjia/1908.html

上一篇:把艺术还给人民 ——记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余开元 下一篇:川剧传承人沈铁梅百科简介
袁玉堃相关文章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