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沪剧女儿 守“沪”一生
从《邓世昌》到《敦煌女儿》,近年来,她带领上海沪剧院一改沪剧“吴侬软语”“小儿小女小情调”的创作和演唱风格,将传承和发展思路深入更广阔的中华大地,走出上海,走进历史和新时代,在现实主义创作题材上更进一步。
她从年少成名到经历戏曲低潮期再到如今又遇上文艺发展的黄金期,从演员到团长再到院长,从舞台前到舞台后,她用了近五十载的时光一直守护着江南梨园的那一抹秀色,并在沪剧流派的传承和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她就是上海沪剧院院长、被誉为“沪剧皇后”的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74年,年仅12岁的茅善玉懵懵懂懂进入上海沪剧团学馆,开始了一生的沪剧生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沪剧团学馆学习了5年的茅善玉,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沪剧演员。刚刚毕业的她,就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饰演“金嗓子”周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茅善玉参加了演出,没想到,她主演的这部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一炮而红,并立即被改编为沪剧电视剧《璇子》,搬上了荧幕。当时,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她,被媒体称为“前途一片光明的后起之秀”。鲜花、掌声、荣誉给予她莫大的鼓励,在这次表演之后,茅善玉逐渐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天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众娱乐方式发生改变,沪剧也像其他传统剧种一样走入低谷期,用茅善玉的话说,当时整个上海沪剧院进入要人没人、要戏没戏、要钱没钱、要市场没市场的“四个没有”的窘境,很多演员纷纷离开舞台,或下海经商、或出国留学,院团处于半废的状态。此时的茅善玉也曾有过彷徨,但是她对沪剧的热爱早已融入了骨子里,她没有放弃,在艰难的困境中坚守着。
2002年,她从前任院长的身上接下了被别人称作无人要的“烂摊子”,成为上海沪剧院的院长。茅善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她说:“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当院长,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当演员,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演员的料。但是领导同事相继找我谈话,说现在沪剧的观众流失得很厉害,沪剧需要传承弘扬,需要懂沪剧的人接过这根接力棒,让我必须要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同事和同学们的鼓励也打动了我,让我有了一种冲动,在静静思考之后,我通过竞聘接下了上海沪剧院院长的工作。”可是,承担起上海沪剧院院长的这个担子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刚上任,茅善玉就遇到剧院员工工资没钱发放的困难。院里的财务人员就找到了她,说道:“茅院长,该发工资了。”茅善玉说:“好啊,发啊。”财务人员尴尬地说:“账上没钱。”这时,茅善玉才意识到剧院的资金困难问题,也意识到自己对担任院长是激情有余、准备不足。她立即想到:要用剧院的产品——戏来换钱,尽快排一部好戏出来,让观众回归剧场。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为解决工资问题,她和班子人员商量,最后终于与一家公司签下了合同:暂借30万元发工资,半年后还清。演戏时为这个公司打广告,赠送一些门票作回报,暂时解决了工资问题。同时,茅善玉还为剧院发起众筹,决定向全院职工集资来投入排演新戏。剧院员工在茅善玉的动员下,大家凭着对沪剧的热爱,都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投资入股,就这样,沪剧《石榴裙下》开排上演,这部剧将人心聚拢了起来,召回了沪剧的老观众,让院里的演员们看到了希望。
从角色中探索沪剧新风
多年来,茅善玉扮演的各种舞台形象深入人心、艺术不断有新的突破。茅善玉师承沪剧宗师丁是娥和石筱英,并转益多师。她常常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融会吸收各种流派素材在自行设计的唱腔中,她吸收了越剧、评弹、锡剧等南方曲调以及京剧的唱腔特点。在此基础上,她将现代流行歌曲的节奏和气声、中国民族唱法的抒情和技巧,融会于沪剧声腔之中,努力使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给她的沪剧演唱带来了特殊的韵味和魅力。听茅善玉的唱腔,甜而不腻、媚而不俗、柔中见刚、刚中有深情,行腔圆润饱满但不过满,这也是众多青年观众迷恋茅善玉唱腔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茅善玉的表演力求从人物出发,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生动自然,从而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对流派特色的多方面继承和创造性运用,使茅善玉的唱腔显得更丰富、动听,也更耐人寻味。
让沪剧这个见证与记录了上海近百年发展历程的剧种,和城市一起继续发展下去,这是茅善玉担任院长近20年来不变的夙愿。让茅善玉更加坚定决心和信心传承沪剧、开拓沪剧新风的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作为受邀参会的72名文艺界代表之一的茅善玉深受鼓舞和感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切地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茅善玉表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沉下心来把所有精力放在文艺创作上,与团队凝心聚力地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国家的精品力作。作为上海特有的剧种,沪剧一直“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过去,沪剧曾经诞生出《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灯记》《明月照母心》《今日梦圆》等一批经典作品,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近年来,上海沪剧院秉承前辈传统,创排了《邓世昌》《敦煌女儿》等讴歌不同时代英雄的作品。茅善玉说:“和平年代,英雄在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动人故事,不一定是流血牺牲。比如《敦煌女儿》所讴歌的樊锦诗就是我们新时代值得抒写的楷模和英雄。”
新闻热点
- 【粤剧小百科】(129)《背解04-11
- 文化惠民系列演出评剧专场07-29
-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最终名单04-26
- 梅派名剧《西施》演出大获成07-29
- 东北二人转杰出演员:勾丽华05-05
- 2019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05-16
- 【粤剧小百科】(126)文武生03-31
- 茅善玉:沪剧女儿 守“沪”一05-25
- 广东潮剧院一团2019年3月29日演03-31
- 华夏青年京剧团首演式即将开07-29
推荐关注
- 《角儿来了》钱惠丽:这个女07-24
- 杭州举行大运河戏曲节 五位梅05-25
- 在京剧《新龙门客栈》里“一05-02
- 全国汉剧名戏来汉大展演03-31
- “欢乐西青文艺大舞台”京剧07-17
- 锡剧《董存瑞》在南京紫金大05-18
- 追忆邓稼先话剧《马兰花开》05-07
- 名家讲座:丹声细语述唱法—07-08
- 广东潮剧院林燕云获得戏剧梅04-27
- 新编历史京剧《文明太后》亮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