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从老友奎生的“校戏”写作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传统戏曲的重视逐渐提升,近些年更是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创设非遗保护机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在制度层面和经费上提供保障。但如何才能“出人出戏”,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多数情况下,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在于要有一批踏实任事之人。老友奎生就是这样一个践行者,其持续四十年为学生编剧的硕果,其提出的“校戏说”,都值得我们珍惜和敬重。

戏曲需要有情有义的人

奎生出身贫寒,少年时入班学戏,后参加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民主剧团。新中国成立前夕,李和曾先生率团到西柏坡演出《逍遥津》,奎生饰演剧中的小皇帝。那年的他还不到13岁,开演前在席间跑来跑去戏耍,被毛主席与朱总司令等叫住亲切问话,是为一段美好回忆。1950年1月,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设立戏曲实验学校,田汉兼任校长,礼聘名师传授,奎生成为第一届学生。该校不久后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名称中突出“实验”二字,都能传递出国家对戏曲继承与创新的并重。五年后改名中国戏曲学校,又在改革开放之初升格为学院,奎生在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一直没有离开。

奎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敢于坚持己见和仗义执言的人。“十年动乱”之初,老校长史若虚被揪斗凌辱,奎生挺身相救,被打成黑帮。文革结束后史校长恢复职务,有意提拔他到关键岗位,又因他的不够听话未能实施。一位哲人说“性格即是命运”,奎生即如此:他的才情与性情赢得了广泛敬重,也在明里暗里得罪了一些人;而正因为经常被冷落,他得以专心阅读和写作,极大弥补了幼年失学的缺憾,编写出一部又一部戏曲佳作。

《对花枪》是一出好戏


更是一个范式

中国戏曲学院表导演专业组建之初仍沿承传统教学模式,而作为一个老戏校人,奎生深知京剧的表演教学应有所革新,亟须新的教材。求人不如求己,就在1978年秋,他写成京剧《对花枪》。那时的青年教师创作热情很高,各系之间紧密协作,奎生将剧本写好后,音乐系关雅浓作曲,导演系杨韵清执导,次年由附属实验京剧团演出。《人民戏剧》作了详细报道,《戏曲艺术》刊登了剧本,不少地方戏校跟进移植,一时好评如潮。

《对花枪》本是豫剧传统剧目,演绎隋朝末年瓦岗寨英雄故事,上世纪60年代由安阳豫剧团整理复排,豫剧艺术名家崔兰田饰演姜桂枝。奎生在改编时删去原剧中靠山王部将威逼胁迫、姜氏亲侄从中挑拨的繁复情节,以浓墨重彩写女主角的侠骨柔肠:襄阳书生罗艺赴试途中病倒,被姜父亲搭救并收为弟子。桂芝自幼随父苦练祖传花枪,对罗艺悉心指授,两情相悦,遂结连理,未久罗艺赴京参加科举,而妻子已有孕在身。后经历战乱,音信断绝,罗艺在瓦岗寨再娶妻生子,桂枝则携儿带孙流落他乡。四十年后,姜桂芝一家到瓦岗寨寻亲,罗艺拒绝相认,幼子罗成与长孙厮杀不敌,他本人也败在桂芝的花枪之下。寨主程咬金有心撮合,罗艺惭愧赔礼,最终是一家团圆。京剧的《对花枪》后来居上,红遍全国,应与奎生改编时秉持的创新原则相关。老奎自幼浸润梨园,最知道一些传统剧目的散漫拖沓,知道哪些地方能出彩,什么样的唱词能感染观众,是以一出手即削减枝蔓,而强化姜桂枝、罗艺等人的情感活动。李笠翁所主张的“立主脑,减头绪”,不正是这样的吗?

正因为是要为学生写戏,奎生在写作中始终伴随着教学的考量,伴随着因材施教。《对花枪》对学生的基本功和综合素质要求甚高,主要演员必须具备“唱念做打”的全套功夫,具备较高的唱功与武功。这是一个挑战,缘此也催生了一个新的京剧行当——文武老旦。学者称赞它是第一出京剧老旦的情感大戏,“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经典剧目”,盛赞那段连绵百余句的唱词情理俱佳,实非谬言。它是一出好戏,而历经数十年常演不衰,已成为一个范式:为戏曲艺术的课堂教学而写,为学生中的好苗子量身定做,聚集编剧、作曲、导演、舞美的专业高手,教学与创作融为一体,精心打磨后呈现于舞台,也长存于舞台。

《夜莺》的启示

《对花枪》的演出轰动,极大激发了奎生的创作热情,陆续编创了《东郭先生》《岳云》《血泪清宫》《阴阳河》《乳娘传枪》《秦琼表功》《节妇吟》《夜莺》《界碑亭》等数十部京剧剧目。奎生成为一个高产剧作家,所作无不用心,但有成功也有失利,响炮少而闷炮哑炮多,受到鼓励的同时也不免被冷嘲热讽,但他坚持了下来。据其学生温如华回忆:《血泪清宫》于1980年完成,描写“戊戌变法”之际帝后两党斗争,由学校实验剧团排演,在河北、山东演出时很受欢迎,“后因实验团解散,演员各奔东西,此剧因而销声匿迹”;三年后奎生为之改编《春秋配》,仅保留“捡柴、砸涧”,其余剧情剪裁重编,在长安戏院试演时反响强烈,“正欲投入全剧排练,不巧也是赶上剧院改制,演员乐队重新安排调配,演出计划灰飞烟灭”。艺术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部戏从案头到场上的环节很多,常会发生意外之事,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而老奎乐此不疲。

本文《从老友奎生的“校戏”写作谈起》地址://www.feritterzi.com/news/201905/36217.html

上一篇:北京曲剧《太平年》 :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老百姓的生活 下一篇:从“汉口女人三部曲”看京剧现代戏创作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