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乐至川剧:梨园中的坚守与传承

乐至川剧

(乐至县融媒体中心 张虎)乐至川剧,最早出现于民国初期,属“资阳河”川剧艺术流派,其最有名的技巧是变脸、吐火、水袖……

100余年来,乐至川剧几经沉浮,曾经辉煌也曾黯淡,像深沉蜿蜒的河流,待好风助力,便能云涌大江,重新激起惊艳的浪花。

昔日 条件艰苦,演出场场爆棚

乐至川剧的前身,是“乐民科社”。

1910年秋,乐至县部分文艺爱好者自发集资,创办起“乐民科社”,开始招生训练,并以卖票的方式开园演出。其首演就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此后,乐民科社与大春班、资安乐班、王鸣蝉班等剧团整合,成立“乐民俱乐部”,并走南闯北四处巡演。1940年,因市井萧条,演员星散,剧团又重新回到乐至。

1950年,受时任乐至县副县长陈季让(陈毅元帅胞弟)的指派,吴化楼同志去接管了该俱乐部,并宣布正式成立乐至县川剧团。

“剧团成立之初条件很差。”一位老艺人回忆说,当时,川剧团只有原‘乐民俱乐部’留下的少量服装道具,有时参加演出,还得借用一些道袍和菩萨穿的龙袍。而且人手也不够,常常还得请本城的“玩友”帮忙。

直到1951年《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颁发后,乐至县川剧团才逐渐步入正轨,开始到县属各乡镇开展巡回演出。

“那时真是太火了!”说起川剧团的辉煌,健在的老艺人们依然激情不减,纷纷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在他们的叙述中出现得最多的就是两个词:巡回演出、场场爆满。据老艺人们描述:“那时每逢川剧团表演,气氛就像过节。我们从早上8点化妆开始一直演出到晚上十一点,连吃饭的时间也是挤出来的。”

谈及当年看川剧团演出的场景,乐至县童家镇的李老太太如竹筒倒豆,好像怎么说也说不尽那份热闹。她回忆说,有一次川剧团去童家镇表演,镇上是人山人海,比过年还热闹,人们口里说的全是川剧团的事。演出那阵,场里场外处处都挤满了人,有些站得远的,根本就只能看到场上的灯光影儿,或听听那个声音,可一直到散场还舍不得离开。“我出去上了个厕所,然后就挤都挤不进去了。”李老太太乐呵呵地说。

今日 与时俱进,寻找 “涅盘”之道

“我们每年在县内演出120余场,其中送戏到农村演出就达60场以上。”说起剧团60余年的演出成就,现任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原乐至县川剧团团长)张毅满脸自豪,“不仅如此,每年还要参加了数十场省、市汇演。”

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表演载体的逐渐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卡拉OK、滑冰场、电视剧等新鲜的事物逐渐把人们的视觉扯离川剧,乐至县川剧团也进入了一个低迷期。

如何才能打破沉默,让这朵艺术奇葩能继续在人们心中绽放?这成了乐至县川剧团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该团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探索川剧的市场化新走向,寻找一条川剧的“涅盘”之道。

“我们主要是在抓好传统川剧艺术传承的基础上,更加致力于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表演形式相结合。”张毅团长介绍说,围绕讴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讴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讴歌在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剧团不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如《春晓》、《假戏真唱》、《闲事多管》、《打工妹与老板娘》、《包医好》、《春籁》、《青年陈毅》等新剧目,一上舞台就场场爆满,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不断自我“反省”的乐至县川剧团终于走出困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不断把舞台搬到农村,让川剧走向百姓大舞台,为宣传乐至,提高乐至对外知名度和打造帅乡品牌作出积极的贡献。

“几经风雨终见彩虹”,如今,乐至县川剧团不仅在县内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在川剧艺术界也有了“令人刮目”的魅力,获得了“无乐不成班”的美誉。

乐至川剧

未来 吸收新鲜“血液“,永葆生命力

“回顾过去60余年,我们崇敬和感激为川剧、为剧团作出贡献的每一个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一定会更加美好!”谈及乐至川剧的将来,张毅满怀激情地说,“只要我们贴近群众,赢得他们的‘巴巴掌’,川剧就一定能在新的土壤里站住脚跟并一直传承下去。”

本文《乐至川剧:梨园中的坚守与传承》地址://www.feritterzi.com/news/201905/36024.html

上一篇:幸福初夏评剧演唱会 唱响省会石家庄 下一篇:没有了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