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石筱英,离开我们己有整整三十年了,她在沪剧舞台上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个个都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尤其是她在沪剧传统剧目《阿必大》中所创造的雌老虎一角深深地印在上海广大沪剧观众的心中。

母亲,1918年出生在上海南市的一个潘姓贫民家庭,幼年父母双亡,与靠做小生意的祖父母相依为命。9岁时因家境贫困被滩簧艺人石根福收为养女,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取名石筱英。

在南市大街小巷的弹格路上9岁的母亲就跟着老艺人天天上街“卖三寸”,备尝生活的艰辛。当因是卖唱的“滩簧婆”遭侮辱而被赶出只读了21天书的教会学校后,她认命走上的从艺之路,从此她经历了滩簧、申曲到沪剧的发展过程。她从“敲白地”卖唱到逐步进入游乐场和戏院;从丫头演到小姐;从龙套演到挑大梁;以其感情真挚的表演和韵味浓厚的唱腔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名噪一时的申曲名旦。由于她当时年纪轻,扮相好,艺术上肯刻苦钻研,又敢于改革创新,她讲究唱做并重,在表演和唱腔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她在舞台上扮演的众多艺术形象在观众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在塑造名门少妇这类人物上具有很高的表演才能,人们把她所创造的沪剧艺术流派称为“石派”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使她特别热爱她所从事的事业,为了事业,1952年起她改演老旦、彩旦等为主的中老年人物,除了在1957年演出的《母亲》中担任主角外,几乎所有在她参加演出的戏中均当配角,如《罗汉钱》中的巧言令色势利媒婆的五婶、《雷雨》中善良质朴的鲁妈、 《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有胆有识勇救兄弟的杨淑英、《鸡毛飞上天》中自私自利的里弄小资顾婉贞、《芦荡火种》中大义凛然的沙老太以及《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借黄糠》中的大囡、《大雷雨》中的“马母”、《金绣娘》中的“老板鸭”等。她演配角另辟蹊径,勇攀高峰,以她表演艺术家的深厚功力,创造了众多惟妙惟肖的舞台形象。她认为一个戏的成功,不是光靠主要演员,而是要大家同心合力,相互配合,才能把剧目成功地奉献给观众。

为了事业,她始终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她甘为他们当配角,作示范,传授演剧经验。1979年她提出了沪剧院二团,整理演出《大雷雨》的想法,考虑她还可以演婆婆一角,她说:“为啥我要演婆婆一角呢?我总不能还像三十年前那样再演刘若兰,那是不可能的,我想我演婆婆是比较合适的,因我对这个戏比较熟悉的,我在排练场里可以起到一点作用,讲讲戏,必要时示范,示范,我要想做一点传帮带的工作。“大雷雨”的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正如母亲所说,“《大雷雨》这个戏是个较好的保留剧目,拿出来再整理,整理,让青年演出也可以多一台戏,也可以在观众心目中多一批剧中人物,又可多一个马惠卿,多一个刘若兰。” 1984年当她得知陈甦萍决定以“大雷雨”中的“夫妻会”一折,参加上海青年演员会演。而此时陈甦萍演出繁忙,正在奉贤农村送戏下乡,母亲便搭乘公交车赶去辅导排戏,她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戏,还告诉小陈,演戏关键要把握好一个“情”字,要以物寄情,以形传情,以声唱情。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在老师的亲自辅导下,陈甦萍出色地演绎了“大雷雨”中又一个刘若兰,由于她的精彩表演,陈甦萍荣获了本次会演的优胜奖——红花奖。

母亲也特别热爱她的观众,她常说“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上了台就要对得起掏钱买票的观众……。” 她曾与青年演员说“处处要讲戏德,譬如到农村去演出,一定要尊重观众的感情,农村台小,台小与台大,各有各的唱法,台大不好唱,台小同样不好唱。马马虎虎唱,人家是要生气地——” 她始终认为,没有观众的关心和支持,便没有沪剧的今天,也没有她石筱英的今天。涌泉之恩,终当以报,想着观众,念着观众,时时不忘观众,是母亲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患病住院时说“等我身体好一点,我要开次演唱会,与生我养我的土地,与喜爱我的观众们告个别。”就在她弥留之际还吩咐我们给她换衣让她去为观众演出。

记得我幼年时,她演出《杨乃武与小白菜》天天在上剧场前,面对着家里的大衣镜,右手敲着板,跪在地板上唱那段已被她背得滚瓜烂熟的“淑英告状”母亲说“要对观众负责。”

朝鲜志愿军营地,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新疆的戈壁绿洲,广西自卫反击战的英雄部队,上海的近郊农村,港口码头等工矿企业都曾留下过她的足迹,她钟情于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本文《我的母亲》地址://www.feritterzi.com/news/201904/35743.html

上一篇:川剧题材纪录片《内心风景》将在国内首映 下一篇:京剧《春秋配》长安大戏院4月30日演出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