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柳琴戏:长在沂蒙山区,演进群众心里

4月17日上午,山东省临沂市文化馆剧场内,随着欢快而富有韵味的节奏响起,柳琴戏《月儿圆圆》演出团队开始了排练。再过几个月,这部作品将代表山东到北京参加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此前,它还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月儿圆圆》所获得的认可,是在沂蒙山区传承200多年的柳琴戏不断发展繁荣的缩影。

扎根在人民心中的“拉魂腔”

从清代发源、兴起,柳琴戏在今临沂市兰山区、郯城县已传承发展了200多年。在沂蒙山区,早先的柳琴戏因曲调优美,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拉魂腔”。20世纪50年代,这一剧种因主奏乐器为柳叶琴,被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刘桂红介绍,20世纪60年代,除“临沂市柳琴剧团”(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前身)外,当地还有多个县级柳琴剧团。农闲时节,剧团演员纷纷走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唱戏,家家户户都有人去看。

1976年,“临沂地区文艺班”开班,设京剧科、豫剧科、柳琴戏科等,刘桂红便是首批柳琴戏科的学员。几年后,“临沂地区文艺班”改名为临沂艺术学校,柳琴戏专业继续保留。近40年来,学校的柳琴戏专业虽然也曾短暂停办,但仍为当地培养了大量柳琴戏人才。

“现在临沂市很多庄户剧团的演员,都是当年临沂艺术学校柳琴戏专业的毕业生。”刘桂红表示,随着国家对地方剧种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于2009年起,与临沂艺术学校合办柳琴戏专业。在校学生平时参加学校的文化课学习,同时也跟随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外出实践,达到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效果。

2016年开始,为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临沂市启动“一团一场”建设,即在每个县区成立一个专业剧团、建成一个剧场,并出台了配套政策。截至目前,临沂市已有5个县区成立了柳琴戏剧团。

演出老区新气象

作为柳琴戏这一地方剧种的“龙头”,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近年来一直坚持每年一部新戏的创作节奏。

2016年,根据沂蒙山区流传千年的孝行故事改编的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首演。凭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柳琴戏的独特魅力,该剧多次走进临沂市的大中小学校演出,吸引了一批青少年成为“柳琴戏粉”。

2017年,以众多“沂蒙红嫂”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柳琴戏《沂蒙情》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全国巡演。这部弘扬沂蒙精神的力作,至今已演出超240场次。

2018年,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将目光聚焦在费县崔家沟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上,创作排演了柳琴戏《崔家沟》。该剧生动展示了崔家沟村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

火热的现实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老区人民精神面貌的可喜变化,也给柳琴戏带来了新的表达内容。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孙启忠介绍,今年将启动柳琴戏《沂蒙脊梁》的创作。这部剧将目光对准广大基层干部,以临沂市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多位村支部书记为原型,通过深入采风,展现出他们的情怀与担当。

“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帮扶,临沂很多贫困村实现了脱贫,老区人民的生活有了新气象。”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曹首娟说,这些新气象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也都是文艺工作者的素材,通过柳琴戏的艺术表达,相信基层群众观看时会倍感亲切。

演出形式更灵活多样

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田世芬依然记得,2016年4月,她到郯城县港上镇垳头村演出时,突然下起了雨。站在舞台车上的演员们有雨棚遮挡,台下的观众怎么办?演出还要不要继续?

结果出乎田世芬的预料,村民们陆续回家拿来雨伞后,继续津津有味地看,而一些离家远的村民,则躲在大树底下看。一场戏演完,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回到家后,感慨万分的田世芬写了一篇题为《雨中看柳琴戏的你》的文章,文中有一句这样写道:“谁说戏曲没人听没人看,只要你认真用心唱,今天就是答案。”

今年春节过后,孙启忠几乎没休过一天假。在4月17日排练《月儿圆圆》的前一天,他和同事去了罗庄区的一个村庄演出,4月18日以后的下乡日程也安排得满满当当。

“2019年我们计划到基层演出200场次。演出任务重,只能抽时间排练。”孙启忠说,与一些大剧种不同,柳琴戏的特点是“小生”“小旦”“小丑”,演的多是农村戏,很接地气,观众非常愿意看。

本文《柳琴戏:长在沂蒙山区,演进群众心里》地址://www.feritterzi.com/news/201904/35600.html

上一篇:京剧花脸“试金石”《连环套》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 下一篇: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落下帷幕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