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北京曲剧《太平年》里话初心

一名戏曲圈的资深编剧,一个放了10年的剧本,兜兜转转再拿到自己手里时,便有了北京曲剧《太平年》,让观众得以回味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西城胡同里的人情冷暖。

一名戏剧圈的资深导演,只一提北京人艺,《天下第一楼》《烟壶》《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您便一定能猜着来人。

一名戏曲圈的资深作曲家,退休几十年仍奋战在创作一线,把北京曲剧的音乐琢磨到了骨子里,一聊起自己的老本行,那劲头儿一点也看不出是一名76岁的老人。

在编剧王新纪、导演顾威、作曲家戴颐生三位大咖的掌舵下,排练厅里,北京曲剧《太平年》正越来越像样。近20年来,北京曲剧常演常新的优秀剧目均得益于三位精妙的艺术创作。如今再次强强联手,也让人对将于5月首演的《太平年》倍加期待。

探班《太平年》排练现场——老搭档讲的就是默契

从2018年底拿到剧本后又几经修改,王新纪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太平年》剧组正在紧张的排练阶段,中国评剧院排练大厅里回响的除了咿咿呀呀的评剧音儿就是圆润好听的京腔京韵了。

作为导演,顾威最擅长的就是剧情的整体把握以及人物的塑造,而戴颐生50年的心血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北京曲剧的发展事业,为十几部大戏担任作曲,其中很多作品已经成为北京曲剧舞台的看家大戏,广受好评,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均出自于她的笔下。实地排练中,演员排练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全部工作的完结,如何让剧本更完善,在细节上更能说服观众便成为顾威和戴颐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怀着对北京曲剧共同的热爱,俩人从《太平年》剧本打磨阶段便参与其中,各展所长,精诚合作,对演员的表演给予了务实有效的指导,极大推进了剧目搬上舞台的进程。

两位年逾七十的艺术家现场的交流互动,偶尔对不同观点的据理力争,展露的都是艺术家的涵养和独特的艺术气质。演员们耳濡目染,从中学习到的是从艺做人的道理。

导演说:不一味讨好观众,力争把老西城演明白了

有人戏称导演顾威“俨然半个曲剧人”,而顾威本人也对北京曲剧颇有感情。他说:“北京曲剧内涵丰富,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对话剧民族化是一种难得的反哺。”话剧导演导戏曲,顾威也有一个基本理念——尊重剧种特点,是改进不是改造,是推陈出新,不是唯新是举,懂的敢于出手,不懂的老实学习。

“《太平年》中的人物设置和社会环境跟北京市曲剧团此前的作品不同,这次写的是北京西城,跟观众熟悉的《骆驼祥子》《龙须沟》里表现的南城不一样,老话儿说 ‘东富西贵 ’,很多当官的和文化人过去都生活在西城,人物的气质、表现要区分开,这在’郑婉贞 ’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顾威分析。

对顾威来说,唱北京的曲儿、说北京人的话、演北京人的事是北京市曲剧团的发展定位,表面上看这好像限制了院团发展,但这确是北京曲剧最大的剧种优势,是其他院团无法比拟的。他很赞赏剧团能深入挖掘老北京和新北京不同时期的题材,讲好北京故事。

在《太平年》上,顾威并不赞同一味讨好观众,他更希望能够通过这方舞台,这短短两个小时,讲述一个新鲜的故事,让演员和观众都有所收获。“看完这个戏,观众的反应应该是——呦,怎么还这样呢?就达到目的了。”

作曲说:坚持曲剧风韵,用音乐塑造人物

排练现场,常看到戴颐生给演员说戏,语言不能及的时候,她便直接张口开唱以作示范,演员找到感觉,下次的表现就好很多。这次为《太平年》作曲,她颇费了些心思。“这个剧在北京曲剧的舞台上是种新的形式,剧中写的是特定历史时期北京西城的生活状态,在文本、音乐、表演上就提出了新的挑战。”戴颐生强调,她在《太平年》的作曲中坚持两点,一是风格上一定要体现北京曲剧的唱腔特点,韵律上追求北京韵味儿,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北京人发生在北京的事儿;其次在唱腔音乐中要准确塑造众多人物,通过不同的唱腔体现人物性格。

“剧组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贡献出了智慧和力量,希望正式演出能得到观众认可。尤其剧目创作初期,编剧、导演、作曲就进行了充分沟通,在框架上达成共识,为后期排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戴颐生说。因为此前跟王新纪和顾威几十年的合作默契,此次《太平年》的创排整体上比较顺利,三个人在一起讨论、切磋,尊重各自的想法和建议,使剧目增色不少。

本文《北京曲剧《太平年》里话初心》地址://www.feritterzi.com/news/201904/35335.html

上一篇:以张人亚为原型创作的中篇评弹《初心》建组 下一篇:“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我院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赴金寨革命老区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