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没有童伶制,潮剧可能就失传了,但潮剧没有没落,她是承载了什么呢

潮剧童伶制,是现在已有定论理当摒弃的一种畸形制度。

因童伶制,实质上等同于入戏班孩子的一张卖身契。在此期间(一般为孩子未变音之前的七年),作为童伶的孩子其人身发生什么意外与班主无关,包括死亡,所以当时没有到万不得已,谁家都不会送儿入戏班。

童伶制的一套严酷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戏班的生存外,却严重残害了童伶们的身心。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学艺到演戏都得接受各式各样的体罚。戏唱错了要受责罚,别的童伶出了事也得连坐受罚。刑罚有多种,凡童伶都受过皮肉之苦,通常是手掌、大腿或背脊挨藤鞭抽。挨打之后还得照常上台演戏,稚弱的生命有的经受不住摧残便夭折了。

第二,规定童伶一上戏台就站立着,不论是等候出台还是帮腔都不准坐下,防止打瞌睡。因此凡童伶大多站成了罗圈腿,个别更落下终生残疾。

第三,为延迟童伶变声,保留童声唱戏,限制他们的饮食,限制洗澡,甚至引诱其抽鸦片烟,以阻滞他们的身体发育。

第四,为防止童伶逃跑设立专职看管的人,童伶上厕所都跟着。

所以,这个落后、野蛮、残酷的童伶制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就被废除。

潮剧

我们知道潮剧是从南戏流变而来,而南戏没有童伶制,且童伶制也没有出现在其他剧种之中,仅仅潮剧独自一家。这就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了。

宋元时代,戏曲表演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明清时代,开始出现有钱人家投资办戏班或官宦人家蓄戏子建家班,前者是为牟利,后者是既为交际也可牟利。潮剧出现也是如此。不过潮剧是适应本地而成的一个剧种,以潮汕方言演唱。但是成也本地化败也本地化,潮剧成为本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之后,因其市场的特殊性,即限于讲潮汕话的地区,这地域并不大。就是眼下,连福建省说潮州话的几个县一起算,只有1000多万人口,主要演出场所是以宗姓聚居的星罗棋布的自然村,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请戏班,潮剧戏班的演出市场并不大。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潮剧因受到外来板腔体剧种的挤压,市场进一步缩小,戏金也更低了。为了生存,潮剧为降低成本改为童子班演戏,这时的潮剧戏班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班主凭包括私刑在内的制度,对童伶进行高强度的劳力榨取,实现资本的低投入、高产出。可以说,正是一代代童伶的血泪辛酸才维持了潮剧的生存。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对潮剧童伶制进行什么讴歌,而是在新时代中,似乎又出现了关乎潮剧兴衰的新状况。潮剧又能以何种方式继续生存下去?才对得起那一代代的童伶先人。

现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各个剧种竞相争妍。潮剧也是百花争放。但是现在又是一个网络和交通高度发达的时代,一处有潮剧演出,全天下同步皆知,想要亲临现场欣赏,只是一张高铁票的距离。即使你不去现场,网络也经常有直播。

我们都感觉这太方便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既然潮剧资源这么容易获得,一方面那我就干脆不买票观看了(但话说回来,如果潮剧剧团按卖票营生,恐怕没一个能活下来的,多谢潮汕地区的神灵祖先)。

另一方面,这点可能更可怕,所有的视频材料就摆在面前,任由你免费挑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好的剧团就那么几家,一个剧团越好我就越看它,我越看好的就越不去看差的。观众的口味便这样提高起来了,以致有人说“我非某团不看”,该团当然有幸荣焉,但是其他团呢?他们的处境将非常悲惨,可能就解散了。而那些被看好的剧团,他们赢家通吃了,却也将不得不加大演出量,他们能撑多久呢?他们的对策应该就是招兵买马,但平均水平肯定就降下去了,那么他们又拆团,比如一团A班、一团B班……这就没意思了,只是重走旧路而已,且是消灭他团来建立自己的A、B……班而已。

潮剧

那么潮剧不知道有没有另一种生态的可能?

前面说了,潮剧现在只靠卖门票为生简直是死路一条。一方面观众已经被宠得没有多少买票看戏的意识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潮剧的受众面太窄了,硬性条件是你要听懂潮汕话,让潮剧无法真正挣脱潮汕方言区这个紧箍咒到更广泛的地方演出。这让潮剧只能陷在小天地里自嗨。

不过,最近身在深圳的谢昭隆先生有个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受到小百花潮剧团来到深圳演出场场观众爆满而意犹未尽的启发的,他设想潮剧有一天也能以卖票为生,于是试验组成一个潮剧演出公司,定期邀请实力剧团演出,从深圳开始,不知现在进展如何。

本文《没有童伶制,潮剧可能就失传了,但潮剧没有没落,她是承载了什么呢》地址://www.feritterzi.com/news/201904/35101.html

上一篇:江、浙、沪评弹名票流派演唱会 下一篇:京话剧《角儿》即将上演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